余小華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頒發,中考對于地理科目的要求已經不同于以往,更多的側重點在于關于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對于學生地理知識的灌輸。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所承擔的任務就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無論用什么方法都記住知識。現如今的素質教育大背景下,而更多的是對于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啟發,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保持興趣和參與感,才能更好地發展成全面的人才。
關鍵詞:中考改革;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創新探索
引言:
在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成熟的改革步伐當中,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隨著體制改革而不斷的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繼“素質教育”之后又一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就中考改革而言,地理教育更加注重于從地理的人文素養、探索精神、創新意識等多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初中的地理教師要立足于當下,不斷的探索和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手段,培養新時代地理綜合素質達標的人才。
一、地理教學改革要求和道路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時代的到來,教育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日趨成熟,對于初中地理而言,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首先一定要明確新課標本身的內涵,了解如今當地中考改革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自身的教育體系。致力于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從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就初中地理教學而言,要從基礎性和廣博性兩個方面出發,讓學生在夯實基礎的情況之下,進一步的拓寬眼界,了解地理知識的內涵,更多的是自身能夠投身和參與到地理知識學習的本身。初中時期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已經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時期,他們的想法等方面都會和之前不同,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而且脾氣變得更加的急躁,面對與傳統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以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進而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對學習產生厭倦、抵觸等心理,這對于學生學習地理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教師一定要從這方面入手,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在新課標的引導之下,不斷地完善和建設自身的教育體系。對于這個時期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啟發式教育,目的在于開拓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不僅僅是局限于學習教材上給出的知識點,而是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自己的認知,來面對地理學習,使得自身的地理核心素養得到一個質的飛躍,促成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架構一個空間宇宙觀,讓學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思維更加的敏捷和活躍。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自主能動性,能做到積極地去思考和探索,保證初中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利用創新性的手段來進行地理課程改革,在符合當前中考政策的要求之下,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是地理教育未來改革發展的要求和必經之路。
二、初中地理創新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
要想從根本上對于地理學科進行創新性的改革,那么首先就應該從教師自身出發來進行探索。初中的地理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思想模式,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教育改革給出的建議來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盡可能的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利用多種現代教育方法實現對于學生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地理教學時,并不只是針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來開展教學計劃,而是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做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完成新時代的教育要求。
(二)以興趣為導向開展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探索和研究學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展現出的積極性,可以使教學更加順利,新時代地理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有著濃厚學習氛圍的課堂,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才有可能實現對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2]。地理學習中常需要圖文相結合來展示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設備和方法將地理當中的人文因素通過故事或者圖片、視頻的方式向學生進行展示,首先做到讓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保持一個濃烈的興趣,那么才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計劃順利開展。地理教師要將所教學課程的風土人文、地勢地貌、政治因素等方面通過一些側面的事物展現在學生眼前,要對學生更加的有沖擊力,才能達到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以體現。例如:在加拿大東北部的格陵蘭島,教師在進行這一部分地理知識的講解時應該以當地居民因紐特人的日常生活和故事為導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然后再來開展課堂教學。因為在學習前有了良好的引導和鋪墊,教師在正式授課時學生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同時對于知識學習也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多媒體、互聯網的教學方法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已經逐漸的普及到各個階段的教育當中。對于地理知識中常見的地形地貌、人文環境、政治制度等都能夠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甚至是較為抽象的季風風向等知識點也能夠通過該方法得以實現“具象化”。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教育變得更加的便捷,地理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來向學生展示相關地理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地圖是地理課程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驗的還是學生們對知識點融入貫通的能力以及將知識點落實到具體地域上來的能力電子地圖也非常方便,教師可以借助地圖來開展相關知識點的教導,學生們也可以借助地圖對地理信息內容對號入座,只有培養好了學生們的地圖意識,才能幫助剛接觸地理學課的學生們梳理空間概念。例如在教材八年級第二章的第三節《中國的河流》的課堂教學中,主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給學生介紹了中國的河流,包括塔里木河、京杭運河等等,在講述“滾滾長江”的時候,雖然有圖片展示,但也不夠精細,教師的理論講解也會讓學生學習的程度不夠深,這個時候多媒體就能充分的發揮其優勢,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長江流域”的三維動畫視頻,讓學生對長江流域有直觀生動的認知,配合詳細解說,學生在這方面的理解會更好。另外,互聯網是面向所有人開放的,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地理知識網站或者相關的紀錄片、網絡書籍等,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自己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加強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探索中完善自己,獲得成長。
(四)開發學生自主能力,讓學生“學會”學地理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學的啟蒙,也是學生打好地理基礎學習的關鍵時刻,明確地理學科的重要作用是每個學生應該做到的一點。這個時候教師任務很繁重,必須引導性的帶領學生學習,讓學生的主觀學習地位得以體現,使他們對地理的學習內容牢牢掌握。教師在授課時廣泛舉例,最好將所在地的地理知識代入到教學當中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的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啟發學生,給學生一些問題提問,讓學生自主的闡述一下自己對于東北的認知。這樣不僅能檢測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能夠針對性的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學。在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之后再開始切入主題進行教學。教師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為例,將自己所在地的各個方面來與東北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到不同地域存在的差異性和相同點。同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掘,讓學生自己去找出異同點,這樣才能做到更好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學會”學地理,從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去學習和了解知識。促進學生自主性的養成。
(五)小組合作討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來開發學生的思維,養成學生自主思考的好習慣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加開放,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不管是小組之內的交流探討,還是小組之間的競爭學習都能夠促進地理知識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拋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就該問題利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已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廣泛討論,可以是貼近生活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習中的問題。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在討論中思維被發散,更能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表達能力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進一步彰顯地理教學的效果。
三、小結
在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光給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教育,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顯然已經被淘汰。初中的地理教師要準確的抓住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按照“核心素養”的教學體系和目標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使用創新性的手段和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做到進一步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完成新時代的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1]謝安建.論新課程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000(020):169.
[2]朱聞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導學,2016,000(007):P.48-48.
[3]黃丹丹.淺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改革[J].教育,2016(7):00175-00175.
[4]查秀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00(0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