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緒娜
摘要:忽略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對話教學關注表面的語言知識本身和語言技能操練活動忽視了由表及里的思維品質的培養過程。整合對話與單元話題情境,啟發思維;厘清對話教學內外的邏輯關系,發展邏輯思維;深度解讀對話文本,形成批判性思維;自主拓展創造,發展創新性思維。
關鍵詞:對話教學;邏輯關系;思維品質
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關鍵作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語言是思維的外衣,對話是溝通的主要方式。小學英語對話部分是單元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
一、整合對話與單元話題情境,啟發思維
當前英語對話教學停留在教對話文本本身,忽略了結合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對文本插圖、文本主題和單元主題意義的解讀和整體情境創設。PEP人教版教材的對話教學一般包括Let’s try和Let’s talk二個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關注這一頁的文本和圖片,將Let’s try作為本部分對話教學的“引子”,讓學生從聽力輸入中初步感知新的語言結構和提取信息。但是從對話教學的功能來看,這樣的教學并不是全面的,而是片段的、割裂的情境,缺乏對話情境融入單元整體情境和話題的系統關聯和創設,是部分的教學,未能打開學生思維全景,讓學生以開放式的心態融入對話,激發學生思維。下面以六年級上冊Unit1 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談一談本單元Part A部分英語對話教學引入整合情境法,激發學生思維。本對話通過吳一凡和Robin的對話,讓學生感知核心句型“Where is…? It’s next to …”的語義及其語用情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老師會按照教材的文本和插圖導入情境,通過句型操練讓學生能順利學會詢問物品方位。但是,鮮有教師會將對話情境與單元主題結合起來,整合成一個更包容聯系的情境。在本課教學中,將“問路”這一對話功能主題與單元主題 “How can I get there?”整合,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地圖,認識到museum shop只是眾多生活中要去的地方之一,它也是和museum有關,有些博物館有商店,有些則沒有。其次,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方只是生活中環環相扣的一部分,讓學生有著整體意識。這能更好地啟動思維,助力認知地圖啟動,也是和Let’s learn板塊的地點名詞:science museum, post office, bookstore, cinema和hospital的學習緊密聯系,前后呼應。
二、厘清對話教學內外的邏輯關系,發展邏輯思維
對話教學作為教材總體和單元教學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著強烈的邏輯關系。對話本身的發生也具有其自身的邏輯性,對話課是遵守了會話原則。幫助學生關注對話教學與其他部分邏輯性、厘清對話發展進程,將有助于學生發展邏輯思維。結合上述對話教學內容,情境是吳一凡和Robin以及館中男人就方位進行詢問,學習的主要語言是:“Where is the…?”及回答“It’s near/next to…”看似簡單的回答其背后卻有很強的邏輯性。Near 和next to 語義相近卻有差別,其次,對話的這二句主要語言也是下一課時中的核心句型。除了呼應前后的內容,對話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知識背后深層的邏輯關系。
三、深度解讀對話文本,形成批判性思維
當前對話教學課堂上,大部分教師角色停留在知識的教授者和傳遞者,未能成為自覺的引導者和反思者,教師本身缺乏高階思維品質和在對話教學中引導學生進階思維品質的意識。例如部分學生對本單元A部分對話中去museum shop買明信片感到困惑,但是很少有教師想到停下來聽聽學生的疑惑,往往趕進度或者教語言知識本身而甚少去質疑文本本身的合理性,理所當然認為不需要討論。事實上,學生對museum shop并不是很了解。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博物館有商店有些則沒有,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有過去博物館買東西的經歷。Postcard在一些博物館和旅游景點的文創商店是有銷售的。由于現在學生很少有郵寄卡片的行為,因此post office的內涵和外延也不同于往日,需要對學生解釋。其次,Man對Robin會問路感到驚訝并發出感慨,這一情節也略顯不夠真實,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現在“會說話“的機器人很多,機器人餐廳和機器人“服務員”也遍布醫院、銀行和商場等地方。對話教學中,深度解讀文本,挖掘語言背后的意義和社會背景,給學生留足思考和發問的時間,對話教學將超越表面的語言知識學習,深入語言背后思維的邏輯關系,學生將逐漸形成思考、發問和質疑的習慣,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
四、自主拓展創造,發展創新性思維
思維的發生,形成,批判質疑后,學生將不斷調整已有認知方式,以期構建更加完整的認知結構,這時候引導學生對疑問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思維品質的創新提升。在本課拓展環節,某教師提出問題:你覺得這個對話有哪些讓你覺得困惑的地方?你有辦法改進嗎?部分學生提出Post office在生活中很少去,也很少去郵寄東西,如果改成快遞公司或者快遞點,幾乎每個小區附近都有,不是更方便嗎?通過深度思維引導,學生能夠在批判質疑后提出自己的創新解決方案,發展了其創新型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整合情景,激發學生思維;厘清對話內外關系,發展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思維批判性,從而使對話教學更加真實,更能促進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和提升,最終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則航.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教育部.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對話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