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譽遐
摘要: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發展的依據,其中人地協調觀又是地理學的核心素養。在新的學科素養下,如何通過教學來培養核心素養是目前廣大的教師群體思考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教學實例說明人地協調觀在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培養,對這一部分進行教學探究。
關鍵詞:人地關系;人地協調觀;教學設計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每個公民需要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其在指導地理教學時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有關《協調人地關系》的教材內容,淺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這一素養。
一、人地協調觀的簡單解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1],它是人類關于人地關系的思考。隨著人類出現,我們與大自然的相互影響也已經開始,眾多哲學家、環境學家在對人地關系思考中出現了環境論、天人合一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等觀念。要注意的是,人地關系這一思想在不同學科中都貫穿,但有不一樣的研究視角。
目前人地關系呈現出來的局面也是越來越緊張。目前我們人類對于人地關系的解讀和認識是多種多樣的,但目前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各類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讓我們意識到人地協調觀是我們在人地關系中應保持的正確價值觀。我們分三部分來描述。
1.地對人的影響
能夠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并能夠辯證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2]。地理環境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不論變化的時間是長是短,都會讓其他要素發生變化乃至影響整個地理環境,最終影響到人類本身。它們對人類社會有不可磨滅的影響。目前,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直接影響在減弱,而間接的影響在變大。
2.人對地的影響
能夠理解人類活動影響地理環境有不同的方式、強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要談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就是要從人類活動出發,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如有運輸方式、城市化等,這些活動對地理環境存在著不同的影響強度,也帶來了不同的后果。
3.人與地協調發展的方式
能夠分析評價現實人地關系問題,理解協調人地關系的措施與政策[3]。在目前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已出現許多關于資源、環境等的問題,對我們人類發展不利。為了我們人類文明能薪火相傳下去,我們要明確人類與地理環境須協調發展的正確價值觀。我們需要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來保護自然環境,盡管如此,不合理的活動依舊存在并愈演愈烈。因此在青少年階段我們通過培養人地協調觀,讓學生從小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下一部分筆者將通過教學案例,簡要說明在教學中如何培養人地協調觀。
二、教學案例分析—以“協調人地關系”為例
1.課標要求及解讀
【課標要求及解讀】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5]。要求學生能夠查找資料、社會實踐等方法總結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這次學習形成正確的人地價值觀。
2.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第二冊最后一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學完必修課程。該內容著重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如何相互影響并學習人地協調觀。本節共有兩部分內容,分別是“協調人地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本節主要任務為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如何形成和演變的。
此內容在整個必修性、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性課程中起引導作用,是地理學習中最重要部分——區域地理的學習指導思想。
3.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高一學生在經過一年的地理學習后,擁有基礎的地理知識和相關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影響及其產生的后果其實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上本節課之前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4.教學目標
①通過社會調查和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舉例人地之前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②根據收集的資料,簡要說明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以及理解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5.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
讓學生對環境、資源等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災害及其影響感同身受;采用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播放。——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習新課】
過渡——提問:那么不同歷史人地關系思想有何不同呢?
采集漁獵時期:展示有關尊崇自然等圖片,指導學生讀圖,閱讀教材——提問是圖示是什么時期以及人類對自然的 看法。——通過直觀圖片讓學生理解在采獵時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如何相互影響;
農業文明時期:閱讀材料自主探究 1.瑪雅文明為什么會消失?2.此時的環境變化趨向是什么?——通過材料讓學生明確一味的改造自然是不合實際的。
工業文明時期:觀察礦區圖片、修建水利大壩圖片、現代都市景觀;討論合作:圖中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有哪些?——人類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讓學生明白人對地有哪些影響。
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自學書本p121艾爾瓦河大壩——理解大壩由修建到拆除,體現了人地關系經歷了怎么樣的轉變。
【小結思考】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思想及人地關系,明確人與地應該選擇一條怎樣的道路?
三、總結
筆者通過“協調人地關系”與學科核心素養相結合,在教學目標中突出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在教學環節中不但注重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也在課前活動中注重其他學科核心素養如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雖然本節課時只安排了1課時,但筆者認為高一兩本書的教學時間是不緊張的,因此在課堂上多放視頻以及圖片讓學生對于新聞、微信文章提到的環境問題進行認識和理解。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以及其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都要在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一節內容可以適當的進行拓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