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更新,“數學文化”已在數學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明確指出,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著重挖掘數學文化意義,推進“數學文化”與小學數學的融合,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學生數學涵養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讓學生逐步增強自身的文化內涵,形成數學思想,通過學習數學知識來不斷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基于此種背景,本文以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價值與實踐途徑作為切入點,對此進行著重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文化;課堂
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學文化”的教學指導
現行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作為“讓人成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數學文化進行滲透性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悟數學文化,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
二、淺談對“數學文化”的認識
何為“數學文化”?可謂眾說紛紜。“數學文化”似乎比較抽象,難以名狀。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沒有統一的關于“數學文化”的定義。可見,“數學文化”不是具體的,而是開放的、多元的、動態的。深入的講,“數學文化”是數學發展歷史中的人文成分、蘊含在數學深層的數學美學以及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等,它是一個體系,是一個動態系統。究其本質,“數學文化” 是數學與人文的結合,指數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科學語言、思維工具、活動產品。
三、如何讓“數學文化”悄悄走進課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李鐵安博士倡導彰顯“文化意義”的數學教育觀,積極推動中、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主張數學課應該上得更有“文化味兒”,強調 “高尚、本真、豐厚、靈動”的課堂文化,他倡導的數學文化課堂是有趣、有用、有力的;是神奇、美妙、迷人的。
四、讓“數學文化”悄悄走進孩子的課堂,讓我們的數學課更有“文化味兒”
(一)課前——開展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活動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數學活動挖掘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文化,開拓孩子們的思維和視野,一定會調動孩子們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學生輪流講述數學趣聞、數學史料或數學家的故事,鼓勵學生自己收集材料、整理展示,我會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學生樂于參與其中,開拓了數學視野的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提高;豐富了數學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感知了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
如,一年級上學期《古人計數》這節中只介紹了實物(石子)計數。授課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回家搜集古時候人們都有哪些計數方法。課前,學生紛紛做了展示交流,他們通過講述、視頻播放等方式介紹了各種計數方法:結繩計數、籌碼計數、算盤計數、刻道計數……。讓學生從中明白,雖然我們今天使用的計數方法非常快捷,但之前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體現了辛勤勞作的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其實并不遙遠,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它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產生了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課中——經歷豐富精深的探究過程,凸顯數學文化
數學之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是抽象的、乏味的,就是因為他們對數學本身所蘊含的靈動的文化背景的忽視,對數學知識的來源的無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入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類智慧的偉大宏遠。
學習《圓柱的體積》這節,我這樣循循善誘,開展教學:
老師:請同學們先回顧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學生回顧、匯報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老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圓柱的體積,請同學們大膽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學生:(觀察思考)學習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們沿著圓的半徑剪開,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到一起,組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而圓柱的底面是圓形,我就想到了,如果沿著圓柱的底面半徑切開,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到一起,是不是也可以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呢?
老師:真是一個大膽的猜測。
教師演示并小結:我們根據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想到了把圓柱進行轉化成長方體。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緊跟我的思路,調動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積極展開想象,引導學生將圓柱轉化成以前學過的長方體。這個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引導學生遇到新的問題時要聯想到學過的知識,學生親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深刻感受圖形的文化特性,探究過程中形成的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數學精神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課后——注重奇妙有趣的實踐拓展,浸潤數學文化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把這個目標落實的主陣地放在課后的實踐應用環節,并將數學文化浸潤其中。作業布置中,我會給學生安排以數學文化為背景的作業素材,結合課堂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去發現這些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在奇妙有趣的實際操作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點燃鐘愛數學的熱情。
比如二年級上冊“圖形的變化”中有一節課《折一折,做一做》,新課結束,我布置孩子動手搞創作:把紙對折,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在班級墻報上展示。學生紛紛拿出彩紙,開動腦筋、大膽創作。一幅幅精美的對稱作品躍然紙上:天上飛的鳥兒、蝴蝶,水里游的魚兒、天鵝;男孩子喜歡的汽車、軍艦,女孩子喜歡的洋娃娃、花裙子;古代的華麗殿堂,現代的摩天大樓……在奇妙有趣的實踐操作中,學生充分感受了圖案的對稱美。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感悟數學之美,提升學生對數學文化的審美追求。在實踐中敢于創新,在創新中拓展知識,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文化的無限魅力。
結語:
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打造,具有“文化味兒”的數學教學,有利于挖掘學生火熱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研究數學知識的興趣;有利于開發學生靈動的想象力、培育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實踐數學理論的能力。學生在具有“文化味兒”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數學的本質與價值。讓數學帶有“文化味兒”,不再枯燥,從而使學生迷上數學,以到達我們數學教學追求的培養“富于詩性智慧與理性精神的學生”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新世紀小學數學》2011-03期《文化驅動數學課堂的實踐路徑》
[2]論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段燦松
[3]《教育藝術》雜志中陳秀香老師的《讓學生領略數學文化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