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陽
摘要:初中物理教學在“雙減”政策的“減量、減時、減輔”背景下實現“提質增效”,除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外,實施作業分層是重要抓手。作業可以使學生鞏固新知和知識能力得到發展,物理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身心特點的差異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和分層布置,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作業,促進學生掌握物理知識,使每位學生從作業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關鍵詞:雙減;作業分層;分層設計
在“雙減”政策的減少作業量、減少作業時間、減少課外輔導(簡稱“減量、減時、減輔”)背景下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提質增效”,既要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又要最大限度發揮有限的作業的效能,而作業可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師促進學生高效掌握知識的重要抓手。較多物理教師采用統一布置作業的形式,常常導致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感到簡單,降低了挑戰的積極性,潛能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感到難以完成,壓力增大,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能實施分層作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作業,使每位學生都能從作業中學到知識,進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實施作業分層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體現,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的作業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于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1.實施作業分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筆者從教的學校班額較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存在很大差異,從統一布置的作業完成情況來看,難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制約了掌握知識和能力提升,不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能滿足“適合的教育”的需要,特別在“雙減”政策“減量減時減輔不減質”情況下,為促進各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抓手,實施作業分層是非常必要的。
許多研究表明,作業分層布置是可行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認同進行作業分層布置。具體可行性的做法有:對于優等生可以加大作業難度,促進優等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發展;對于中等生就要保持作業難度的中等,既要夯實基礎又要提高解題能力,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靈活應用的作業,才能激發中等生認真努力去學習;對于后進生可以布置一些從課本上找到答案、直接套用公式的基礎知識作業,在降低作業難度的同時要增加作業的量,有必要的要反復重現,促進后進生掌握住物理基礎知識。實施作業分層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教育,可以使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夠順利完成作業,并且獲得成就感,進而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學習和成長,還使作業發揮鞏固和提升知識掌握程度的作用。[1]
2.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
在“減量、減時、減輔”的情況下,“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作業研究、教學觀念和教學水平提升上,聚焦教育教學體質增效”。[2]“作業研究”主要指的是作業分層設計,精心設計出適合各層次學生的的作業。
2.1開展學情分析,確定學生軟分層
教師可通過訪談、問卷、課前練習、課中觀察、作業反饋等,了解學生認知水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大概確定學生的分層。例如八年級初學物理的學生,有小學《科學》的學習基礎,但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學習經歷和效果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運動的快慢》為例,部分學生已熟悉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系,對速度概念有初步認識,教授基本的公式應用后就能掌握解題過程,但另一部分學生在公式變換時總是寫錯公式,甚至對長度、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都不能完成,對物理量的字母、單位的字母經常混淆。這樣學生分層就很明顯了,一般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當然這個劃分僅僅是老師為了便于作業分層設計,并不是對學生的歧視性區分。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分層是動態的,不是永遠固定的。初中物理以聲、光、熱、力、電的板塊展開學習的,學生對各個板塊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學生各時期的學習狀態也是不同的,因此,學生分層是要根據學習內容、學生學習狀態等定期進行重新劃分,是動態的,既防止后進學生產生心理陰影,又激發優生奮發向上不甘落后。
2.2根據學生分層設計不同的作業
教師在作業分層設計時,要對作業內容標明難度,方式一是同一份作業中每一題標明難度,按基礎題、中檔題、難度題的梯度排列,方式二是分別設計難、中、易三份作業供對應層次學生選擇。通常情況下,在新授課階段,按方式一進行設計,供學生選做,優等生直接做難度題,如有基礎問題則可選取相應基礎題或中檔題進行訓練,后進生可選做基礎題,如較熟練完成則可繼續選做中檔題,中等生從中檔題入手,有能力的可選難度題進行自我挑戰,這樣有利于新學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方式二則適合完成一個單元或一個階段學習后進行作業分層,有利于讓優等生快速提升能力,讓中等生努力向優等生靠攏,也有利于后進生專注地夯實基礎。
2.3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突出核心概念的掌握,培養科學思維,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是在觀察、實驗等活動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思維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觀念的過程。因此,在作業設計上還要注意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除了書面作業,還可設計實踐類及實驗類的作業,特別是愛動好玩而書面作業不按時完成的學生,可以通過這類作業達到鞏固所學物理知識的效果。③甚至可以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結合。例如學習了《長度和時間測量》后,科布置學生測量身邊的各類長度,例如指甲、手掌、手指、物理課本長寬、課桌的高度、一步的長度等等,通過實際測量掌握測量方法,理解精準測量“估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升對長度的感知能力。對于優等生布置特殊測量類的作業,激發學習興趣。
3.實施作業分層的思考
3.1避免學生分層產生誤解
學生分層是為了作業分層設計的需要,是為了使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提升,教師對學生分層時,不要只根據成績來分,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學習態度、理解能力等多種因素進行分層,甚至學習內容、學生狀態等定期進行動態調整,才能避免后進生因為成績差而感到被歧視的現象發生,才能有效地化解學生對教師的誤解,從而增加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
3.2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原理
維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即兒童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師在作業分層設計時,對于難題,可以適當地放緩難題的坡度,可以把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分解成若干小題,讓不同層次學習選擇,可以讓中等學生和后進生也嘗試解答其中一個小題,當學生通過一番努力解答了這個小題,就會有成就感,對學習物理產生興趣。[3]
雖然學生已分層,作業也分層設計好,但如何布置對作業效果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所以教師在作業布置時要靈活應用“最近發展區”原理指導學生做適合層次的作業,特別是在學生完成課內作業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和引導學生完成適合層次題目后,鼓勵學生大膽挑戰難度大的題目,并提供適當的幫助。
3.3發揮評價和激勵的作用
實施作業分層后,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作到合理評價,如優等生能用創新方法完成高難度題目,教師應及時給予高度評價和激勵;如中等生完成中檔題后,也能完成一些難度大的題目,教師也應給予高度評價和激勵;如后進生能獨立完成所有基礎題,甚至還能完成一些基礎題,教師同樣要及時給予高度評價和激勵。[4]這樣才能激勵各層次學生積極學習,形成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
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的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異較大,各校的校情、學情等也不同,甚至是同一學校班級之間、學生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實施作業分層是有效促進更層次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實施作業分層時,應該全面去考慮,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水平,根據目前的“雙減”政策,做好科學合理分層,細化各個環節的跟進落實,做到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劉懷武.初中物理教學中分層作業的實踐探析[J].科技資訊,2020,18(10).
[2]梁丹.教師如何應對“雙減”挑戰[N],中國教育報,2021.
[3]馬文文.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布置的實踐與思考[J].教海探航,2021.
[4]賈文藝.教育部推廣10個“學校落實‘雙減’”典型案例[N],中國教育報,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