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攀 王成瓊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對于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高等院校在教育時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學生日?;顒又腥狈嵺`,進入社會以后,因為適應能力較差,所以并不能立即和企業相融合,因此,學校需要不斷更新技術教學體系,本文著重研究了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可以為我國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供應。
關鍵詞: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大,也需要更多高質量的人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中對于時代變化還沒有完全適應,在培養機械設計和自動化專業方面還不能夠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在課堂培養人才體系方面,和企業發展存在一些脫節現象。在2010年時,國家開始落實工程師的培育計劃,目的在于幫助高校培養素質型人才,不斷強化校企之間的聯系,實現高效率的產教融合,幫助提升高校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在進入社會以后,可以快速進入崗位當中。在2019年年末時,我校的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專業已經被納入到了工程師培育計劃當中,將其劃定成為一個試點專業,希望通過實踐的不斷深入,可以幫助培養大量的技術型人才,取得良好發展效果。
1.產教融合與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概述
1.1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環境下所延展出的新教育理念,實現產教融合可以將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的經營理念與高校人才的培養體系相結合,能夠實現企業生產技術和相關環境的有效融合,高效率的和人才培養實現有效結合,其中涵蓋了人才培養體系、課堂專業設計、學情學業評估等等環節。[1]通過產教融合的形式將企業的工程教育人才進行直接銜接,向雙方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信息,實現資源平臺的共享,交流各種信息,實現信息的傳輸和融合,搭建專業的協同培養形式。除此以外,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高效率合作,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和企業崗位的契合度,幫助我國的產業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強化高校當前為企業所輸送人才的能力。
產教融合的模式適用范圍比較廣,可以適用多個層次的院校同時落實,對于不同結構的院校需要劃定不同的目標和規劃理念,可以幫助高校實現更高層次的方案性落實,通過效率性的實踐性活動,幫助學生豐富對于自身的認知性理解,這樣就可以更高質量的產教融合,幫助學院培養出更多符合機械設計發展理念的專業性人才。但是,在實際情況下,產教融合的統合一般都與高職院校和本科工程性培育容易出現混淆的概念,這種情況下使得培養體系和方法存在根本性差距,應當結合實際的培育方案來落實產教融合理念。
1.2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指的是有著充足的知識儲備、豐富的技能經驗積累、實踐能力的提升、可以投入到應用領域和機械研發領域深入鉆研的素質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反應能力和專業的洞察能力,需要具備一些領導能力,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對于科研要有創新理念等等特征。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當中,不僅僅需要讓學生接受高質量的專業技術學習,進一步提升教育學情評價標準,還需要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其綜合性應用理念,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搭建專業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個人的發展。
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人才的培養現狀
2.1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現代機械制造企業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具有嚴格的要求,需要不斷革新發展理念。但是,一些高等教育院校并沒有認識到教育理念延展的有效意義,使得機械制造專業所教授的課本內容還比較滯后,和現實發展水平存在一些脫節現象,使得學生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時代的特征并不完全符合,最后就會讓學生的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相悖,并不符合產教融合的教育理念。
2.2課程體系設置不符合實際
在參與機械制造相關技術工作時,需要專業人員有著較為豐富的知識積累,還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儲備,這就凸顯出當下高校的課程教育體系的理念性優化重要意義。但是,就當前情況來看,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并沒有意識到課程設置的差異性,沒有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結合機械設計的專業特點來科學分析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設定,導致學生學習到的課程比較單一化,和企業需求并不對應,使得不能培育出實用性較強的人才。
2.3缺乏實踐實習環節
機械制造企業當下急需有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需要不斷強化鉆研能力,實現高質量的成果研發。但是,一些高等職業院校為機械制造以及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實踐課程安排課時并不充裕,也沒有完全將實踐的理念結合到其中,實習的范圍只是學校內部,導致一些學生并沒有完全重視實踐活動對于自身發展的特殊意義,最后社會適應性不足,出現就業難的現象。[2]
3.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3.1明確人才培養思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1)通過構筑產教融合平臺,探索實踐“多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需要制定一套成體系化、方案比較科學、可行性較強的個性人才培育方案,借助企業的發展平臺制定教育方案,形成校企共同合作的主要培養機制。除此以外,還要搭建專業的教學基地,以豐富的課堂活動為基礎,借助新時代的創新理念,不斷構建多元化的培養機制,借助高校的智力優勢,極大地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動性,幫助解決了原先校企合作模式較為單一、固化的情況。[3]
(2)通過構筑產教融合平臺,整合校內外工程教育資源,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在構建產教融合平臺的同時,需要緊緊依托多個資源型要素來進行人才培養,比如說專業理念的創新、科研成果的優化、學科建設的多元性、重點學科的設定等等,實現高質量的核心資源設置,大力推進產業鏈和專業的快速重疊和融合,以此解決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資源匱乏等問題。
3.2探索多樣實踐路徑,滲透產教融合理念
(1)構筑產教融合平臺,促進學科專業群建設
需要在當下的發展基礎之上建立專業的學科建設群,以機械制造以及自動化管理等優勢性專業來帶動新興的機械設置操作平臺發展,進一步搭建以機械制造為主要學科建設的平臺機構,構建產教融合的協同發展平臺,實現基礎建設的創新型發展,共同實現技術的專業研發項目,重新搭建教育教學體系,使得科學成果可以全面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進一步塑造人才培養平臺,推進產業鏈的交叉性融合,促進高校教育理念的創新。[4]
(2)培育優質教學資源,突破教學資源瓶頸
培育“雙師雙能型”教科團隊,從多個企業、行業領域當中不斷培養專業的工程技術人才,引入高質量、實踐經驗豐富的名師前來境外參與培訓項目,可以幫助企業快速促進實踐活動的發展,實現企業合作共建的師資教育培訓,幫助快速構建以工程素質為基礎的專業性課程,不斷打造精品的課程資源,促進省級課程體系的構建,為師生開展高質量的智慧教育體驗,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發展平臺,不斷學習更多與機械技術相關的課程,創造實踐機會。
(3)創新協同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搭建多元化的課程教育體系時,需要結合學生的需要來作為服務平臺的主要出發點,科學落實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產品材料工程師培養計劃,與發達城市的多個工業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定制化的合作方案,努力搭建產教融合的平臺,實現協同化資源平臺共享。[5]在當前階段,就實際落實情況來看,我國著名的高校已經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選拔了超過44余名學生,在校企合作的實踐基礎之上,已經搭建了教師、家長、工程師的三方聯合互動群,企業和學校共同出力,以日常的課堂活動作為主要的基礎,不斷創新協同培養機制,建設性的搭建大學生創新訓練基地,多元化的銜接服務項目,通過日常的競賽活動,爭先創新服務發展理念,構建課內外的協同教育體系,實現多元化的培養服務方案落實。
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可以結合以下的創新思路來不斷開展活動,實現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性發展:①搭建專業的校企實踐教育基地規劃管理組織體系,借助合同的形式,明確雙方的權責內容,做好主要問題的劃分,方便責任落實,保障創新基礎的快速發展。②選派教師到企業培訓。制定一套高校教師去企業學習的制度,幫助教師不斷強化工程應用能力,在課堂中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可以講解給學生。③應當科學劃定教學實踐內容,整合具體的考核標準。通過選擇一些院校的教師來參與到企業培訓環節中,不斷熟悉企業中的機械化運行特征,更好的完成教學方案設計,實現高質量的質量監管,制定專業考核教學文件。
(4)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需要以我國的省級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作為主要的基礎,幫助學校搭建動力性應用平臺,形成不同能力層平臺的有效劃分,構建特色鮮明、形式比較多元化的特色實踐教學平臺,穩定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培養綜合實踐技能,優化創新能力。
(5)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在更新管理體制方面,需要不斷革新教學管理的重點,將管理中心下移,轉變職能,將教學特點劃分到不同的層級系統當中,將其專業特點進行有效融合。在人事制度方面,強化內部的突出崗位性貢獻,著重分析人們的數據資源,向高層次的人才資源不斷傾斜。在教學制度改革方面,需要構建專業的教學團隊,實現多個部門共同監督的協同監督機制,高效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進一步優化教學質量。
(6)創新機制,有效保障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踐
通過實現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可以共同分享資源,搭建了多個理事部門共同協調發展的教育機構,實現產教融合的最大效率落實,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搭建專業的課程教材建設。除此以外,還要關注實驗室機構的發展,以創新性的理念構建資源互助平臺,實現高效化的校企合作,幫助構建雙向性的教育發展觀念。還要關注后期的監督考核效果,對于每一個參與這項計劃的學生實行跟蹤性設計方案,了解后期的培養結果,促進校企協同管理模式的快速發展。
4.應用型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成果推廣應用效果
4.1學生受益面廣
教學改革成果不僅僅可以體現在專門培養機械化工程人才的學校當中,實現教學成果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性應用,而且所覆蓋的成果對于學校和其它綜合性院系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效果,如果成效顯著,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推廣,擴大受益學生的范圍。
4.2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
一是實施對外聯合培養辦學。學校和當地的一個著名集團構建合作關系,從不同的年級分別選擇了一些學生,讓其參與到工程師的培養方案當中,還與當地的企業實現了多元化合作關系,教學成果斐然。在近幾年來,學生參加了很多大規模的綜合性比賽,很多學生都獲得了獎項,其中國家級、省級獎項數不勝數。在2018年時,我國這批學生在全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了很多獎項,取得了優異成績。使得機械類學生深受大型企業的認可,希望可以招聘這類型的高素質人才,就業率極高。
4.3教研教改成果豐碩,學科專業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我國在落實高校機械設計方案和自動化理念時,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參與到這一項目中的學生獲得了很多專業性獎項,發表了特色性論文。除此以外,已經形成了全面性的教研教改成果,將機械設計工程專業劃定成為省級發展的特色性專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院校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得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本文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切入口,著重分析了如何有效培養該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在產教融合理念的指導下,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不斷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發展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一步從整體上推動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濤,李曉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9,19(01):136-138.
[2]倪成員,周兆忠,張元祥,肖俊建,鄧小雷.構筑產教融合平臺,推進地方高校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綜合改革[J].高教學刊,2020,15(06):144-149.
[3]唐林偉,汪牧揚.深化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學科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9,21(04):101-105.
[4]張俊,牛建濤,等.基于“校企園”產教融合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8,14(20):25-27.
[5]張軍峰.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8,9(0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