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規定》明確了高校非學歷教育中具體的規范辦學行為和政策底線,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有利發展的政策舉措和行動指南,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
關鍵詞 規范辦學 管辦分離 歸口管理 合作辦學
2021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規定(試行)》。在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走向新征程之際出臺的這份文件,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內涵?高校應如何規范非學歷辦學,如何推動非學歷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繼續教育處副處長徐璐就相關問題給予了回應。
應時而出 意義重大
Q:《規定》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國家對高校非學歷教育的政策指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A: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相關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高校非學歷教育的政策支持是立體化、多方面的。一是綱領性文件中有相關表述,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二是各種規劃綱要有相關要求,如教育振興計劃、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等;三是出臺了一些專門政策,如1987年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國發[1987]59號)、1990年的《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暫行規定》、1993年的《關于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見》(國辦發[1993]3號)等。四是各部委、各行業均出臺了針對性政策,如干部教育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職工教育、老年教育、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等等。
上述政策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大規模開展培訓的高度重視,政策關注的培訓領域也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高度契合,體現了大力發展、加快發展的方針。當然,在發展同時,政策也對規范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有三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一是1990年出臺《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暫行規定》,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份專門規范高校非學歷教育發展的文件。二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根據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出臺了不少文件,都對中央和國家機關培訓費進行限制、對干部不能參加高收費培訓項目進行限制、對干部培訓項目的合作辦學進行限制,等等。三是今年印發《普通高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的管理規定(試行)》,對高校非學歷辦學做出較為全面的規范要求。
Q:這些較為全面的規范要求,主要是基于怎樣的考慮?當前高校非學歷教育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A: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的規范管理,切實降低該領域的辦學風險,教育部今年一方面組織開展非學歷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另一方面加緊實踐調研,并在相關工作基礎上起草、出臺了本《規定》。結合今年教育部組織的調研和入校核查工作,我們發現高校非學歷教育領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部分高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發展定位不夠清晰,甚至是有偏差,資源配置粗放,注重規模與短期效益。二是部分高校非學歷教育辦學不規范,甚至出租高校品牌,將學校的辦學權轉移給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公司,存在利益輸送和腐敗風險。三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監管不到位,相關制度缺失或形同虛設。這些問題的產生,有頂層設計不夠、管理制度滯后或脫節等客觀原因,更有部分高校規矩意識不強、利益驅動明顯等主觀
原因。
強化公益 管辦分離
Q:部分學校在具體辦學中并不確定具體項目是否在《規定》文件適用范圍內,請您具體闡釋文件的適用范圍。此外,在指導原則中,需要高校特別關注的要點有哪些?
A:最近確實接到不少咨詢。例如,學校面向校內師生開展的培訓是不是由文件來規范?這個很明確,文件在第二條說的是“面向社會舉辦的”,因此,高校面向校內學生、教師開展的培訓,不在文件的適用范圍內。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如果是經教育行政部門認定批準了的項目,學生也經過了注冊(學信網學籍注冊或項目注冊),這都算本校學生,不在文件規范范圍內。除此之外,面向社會招生開展的語言培訓、課程培訓等,為學習者后續申請國外高校提供輔助、指導,都是非學歷教育,都在文件適用范圍之內。
文件總的指導思想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要強化公益屬性。高校不應把非學歷教育定位為替學校創收。二是要落實高校辦學主體責任。文件強調“自招、自辦、自管”,學校要自己組織招生團隊、拓展市場,自己舉辦非學歷教育,自己管好辦學過程,確保質量。
Q: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要按照“管辦分離”原則對非學歷教育實施“歸口管理”,并對獨立法人單位辦學提出了具體要求。相關內容應當如何
理解?
A:文件明確提出“歸口管理部門不得設立開展非學歷教育辦學的院系或部門”。不少高校覺得執行這一條有點困難。例如,有學校認為成立管理部門會限制發展,有的學校說其非學歷規模很小,單獨成立一個處室沒必要等。事實上,學校若不能成立專門職能部門,可以把歸口管理的職能放在現有部門,例如教務處下屬的某一個科室。客觀而言,按照“管辦分離”原則實施歸口管理,是有利于高校更加規范地辦學,有利于非學歷教育的長遠發展。
關于高校獨立法人單位的相關要求,文件也很明確。首先,高校成立獨立法人單位,無論是獨資還是合作,如果經營范圍或業務范圍有教育培訓的,可以舉辦非學歷教育,發獨立法人單位落款的培訓證書或結業證書。如果法人名稱中帶有高校全稱或簡稱的要特別注意。例如某某大學資產管理公司、某某大學研究院,這些獨立法人單位如果舉辦非學歷教育,就必須納入高校統一管理。具體什么叫統一管理,管到什么程度,由高校根據自己情況來確定,可以因校而異。最嚴格的做法就是跟其他二級學院舉辦非學歷教育走一樣的程序、執行一樣的要求。總之一個原則,就是學校的獨立法人單位在外開展非學歷教育,學校要切實管起來,不能說跟和學校沒有關系,游離于學校管理之外。
嚴控合作 規范辦學
Q:《規定》對招生與合作辦學做了重點規范。高校應當怎樣規范合作辦學?
A:原則上,高校要自行組織招生,嚴禁委托校外機構進行代理招生。此外,文件把合作辦學單列一章,充分說明合作辦學是文件規范的重點。現實中,高校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較多,學校利益很多時候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因此文件明確規定“高校應嚴格控制非學歷教育合作辦學”,如果確有需要,需對合作方背景、資質進行嚴格審查,如合作方為本校教職員工及其特定關系人所辦機構,應在立項申報時主動申明。還需要再強調的是,確需合作是指高校需要在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方面與校外機構合作,而不是生源組織,不是招生。
Q:關于財務監管,各方關注度很高。文件是如何明確規定的?
A:文件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非學歷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收費標準應公開透明。需要強調的是,非學歷教育酬金(含課酬、勞務費等),應統一由學校財務部門據實支付。可能很多學校對此項規定有誤解,不是統一課酬標準,而是統一由高校財務部門這個渠道支付。據了解,有些高校教師的課酬是由合作單位支付的,這個要扭轉過來。此外,合作辦學的所有收入應全額、直接進入學校財務賬戶,不能由合作方代收,更不能搭車收費。
監管和處罰這個部分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有制度、沒監管,規定就不能發揮作用。《規定》的第八章體現了兩個強化。一是強化學校的管理職責,學校要建立非學歷教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執行情況審查、財務審計、監督檢查機制,并納入學校黨委(常委)會議事項和“三重一大”決策范疇。二是強化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管職責,建立辦學質量抽查和評估機制,強化指導和監管。從今年起,學校的非學歷教育年度辦學明細要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同時,還要建立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高校非學歷教育辦學過程中的違規違紀違法問題。
總體而言,《規定》明確了高校非學歷教育中具體的辦學行為規范和政策底線,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有利發展的政策舉措和行動指南,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學習、認真貫徹,為非學歷教育的行穩致遠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