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后,能夠在各種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豐富內心世界。因此,教師需要充分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中巧妙融入情感體驗,這有助于加強學生情感體驗,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人格,并凈化心靈、磨煉意志、陶冶情操。
【關鍵詞】情感體驗;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途徑
作者簡介:龐靜(1989—),女,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小學。
教師借助音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1]。但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教師開展情感教育存在一定的欠缺之處,所以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對此展開探討。
一、深度挖掘音樂教材的情感體驗
“灌輸法”和“填鴨式”教學是部分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手段,即教師講解歌唱方式,學生聽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向學生講授教材知識,而實際演唱與演奏的部分較少。除此之外,該類教學方法沒有對音樂教材的情感體驗進行深度挖掘,從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音樂是有旋律的語言,是一門藝術性學科,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傳達或憂郁或痛苦或歡快的情緒。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內容不僅十分豐富,而且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挖掘,然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體驗來幫助學生獲得情感升華[2]。例如,在教學《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時,教師在教學前將五星紅旗準備好,然后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并問學生:“同學們,老師手上這面旗叫什么?”學生回答:“這是國旗。”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在這面國旗上,大家能夠看到什么圖案?”學生觀察后回答:“有五顆金色的星星。”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有哪位同學知道這五顆星星代表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發散思維,并且積極思考。等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大的星星代表中國共產黨,而四顆比較小的星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象征著我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黨周圍。”隨后教師再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將情感體驗融入其中:“同學們,我們做早操的時候可以看到國旗,除了這個,你們還能夠說出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國旗嗎?”有學生說在電視里看到過,有學生說在運動賽場上看到過等。之后教師再將《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曲引出,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國旗,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劇表演屬于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所以教師需要通過創設音樂情境,在音樂劇中融入情感體驗。例如,在教授《小烏鴉愛媽媽》時,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劇將情感體驗融入其中,讓學生表演小烏鴉以及照顧小烏鴉的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融入情境來模仿喂藥、測體溫、蓋被子等動作,回想起媽媽照顧自己的情景。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你們現在有沒有什么話想要對自己的媽媽說?”由于之前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能夠有感而發。隨后教師再引用《游子吟》,帶領學生有節奏地朗讀歌詞,等學生了解歌詞后,教師便可帶領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如何穿針引線,然后跟著音樂節奏演示穿針引線的動作,比如學生的穿針動作和引線動作都按照二拍子的恒拍來進行,到達上波音時,將針輕輕地擦三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波音的韻律。當學生了解動作和歌詞后,教師帶領學生跟著音樂做動作,這樣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游子吟》教學難點部分,使學生能夠有節奏地讀歌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握每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然后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在身體律動中感知音樂。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融入情感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界也在不斷探索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相比傳統教學,多媒體技術能夠融入情感體驗,學生也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融入情境中。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學習音樂的關鍵時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音樂發展方向,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愛上音樂課堂,這對學生的后續發展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和成年人不同,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對于世間萬物都存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天性活潑,不懂得隱藏自己的情緒,看見新鮮的事物就想去探索,很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感體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展示豐富多彩的畫面,能夠為學生帶來聽覺與視覺上的體驗,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3]。例如,在學習《小燕子》這首歌曲時,教師不必急于教學,可以先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與小燕子相關的動畫視頻來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最喜歡看動畫片的年紀,學生很快就被多媒體上色彩豐富的畫面所吸引。通過觀看動畫,小學生了解了小燕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知道它們會在每年寒潮來臨之前,成群結隊去南方過冬。這種情感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小燕子,從而對小燕子產生好奇心。這時教師就可以回到音樂教學上,帶領學生學習《小燕子》這首歌曲。當學習完《小燕子》這首歌曲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首和小動物相關的歌曲。小學生就會積極在互聯網上尋找相關的歌曲,在父母的幫助下,慢慢掌握新歌曲。等到下次上課時,教師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帶領學生復習《小燕子》這首歌曲。這樣不僅能夠加強他們對《小燕子》這首歌的記憶,還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只有對某件事感興趣,才有可能將這件事真正做好,因此,教師只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才有動力去不斷探索,從而更好地進行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小學蘇少版音樂教材中的《草原贊歌》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蒙古族音樂,同時對蒙古族舞蹈特點進行簡單分析。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蒙古族特色音樂《下馬酒》,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觀看蒙古族敬酒、獻哈達的視頻,從而初步感知蒙古族音樂。然后教師再以《草原贊歌》為背景音樂,向學生介紹內蒙古在中國的具體位置,并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環境,進而了解內蒙古草原。學生能夠在該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知蒙古族文化,同時還能夠對需要學習的《草原贊歌》有更深的感受。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以及律動形式,然后再與學生一同合作演唱歌曲,使得學生能夠在歌唱過程中充分了解蒙古族音樂高亢、豪邁的特點,從而體驗民族音樂的美感。教師還可以創設“內蒙古草原”的音樂情境,比如帶領學生玩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中的游戲,使學生體驗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那達慕”大會情境中,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比如想象盡情在草原上跳舞等,之后教師再引用蒙古族特色舞蹈筷子舞,讓學生用筷子跟著音樂的節奏敲打手部、肩部、腿部等。筷子能發出十分清脆的敲打聲,給人一種活潑的感覺,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掌握筷子舞的基本要領。除此之外,擠奶舞也是充分體現蒙古族勞動的舞蹈,該舞蹈不僅有著模仿蒙古族勞動人民擠馬奶的動作,同時還包含蒙古族特色的笑肩動作,學生能夠在學習擠奶舞的過程中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教師在設計整個音樂教學環節時,需要將體驗、模仿、感知、表現等教學策略應用其中,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蒙古族人民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學生在掌握舞蹈動作后,能夠將其應用到歌曲表演中。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音樂元素,從而將民族音樂特色有感情地表現出來。學生在充分體驗民族音樂后,可以進行動作模仿,從而更好地了解民族音樂,比如蒙古族音樂具有渾厚、豪邁等特點,蒙古族的舞蹈包括酒盅舞、筷子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蒙古族樂器有馬頭琴等。學生通過了解各個民族的音樂的基本要素,能夠自然而然地對所學民族音樂產生感情。
四、調動感官來激活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種與多個感官存在聯系的藝術,但當前部分小學的音樂教學通常只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使得學生的音樂學習流于表面。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調動多重感官來幫助學生感受多元化的音樂藝術,使得學生能夠在情感體驗中產生聯想,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蘇少版教材中《花兒與少年》這首歌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先將歌曲背景簡單介紹給學生:“同學們,你們即將聽到的這首歌,是我國回族的歌曲,屬于回族膾炙人口的民歌,主要在甘肅、青海一帶流傳,該歌曲有著高亢悠揚的曲調,大家在觀看該歌曲視頻時,要發散自己的思維,認真思考這首歌有著怎么樣的情感變化。”隨后教師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視頻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再讓學生集體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回答道:“聽到這首歌,好像看到一個漂亮的姑娘在唱歌跳舞。”有的學生評論道:“這首歌有著非常動人的旋律,聽到后會有跳舞的想法。”還有學生回答道:“這首歌有著較為濃厚的抒情味,同時還有著較強的敘事性,所以該歌曲比較適合男女對唱。”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后進行總結:“該歌曲存在二拍子與三拍子的變化,能夠增強旋律感,所以大家可以根據這個特征來設計律動方案。”教師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獲得音樂美的感受,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再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中《喜洋洋》這首歌時,教師可以樂曲風格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將聽覺與視覺結合起來。首先教師進行課前引導:“同學們,《喜洋洋》這首歌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小鑼、鼓、大鑼、鈸、木魚等多種打擊樂曲,能夠將音樂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充分體現出來。老師這里有一段《喜洋洋》MV視頻,請大家認真聽與看,之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將樂器演奏畫面想象出來。”之后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結束后再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互動。通過這種感官聯合,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喜洋洋》這首歌有著非常歡快的節奏,聆聽后能夠產生喜悅之情。有的學生說道:“這首歌有著十分飽滿的情緒,聽到后便想要唱歌跳舞,而且該歌曲應用了比較多的打擊樂器,給人一種十分震撼的感覺,能夠體會到勞動者的樸實與熱情。”
簡而言之,教師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情感體驗,能夠啟迪學生,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所以小學音樂教師要以小學生為主體,將教學目標與內容作為核心,然后盡可能多地應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以此為基礎融入情感體驗,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音樂課堂的學習中,從而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樂.淺談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多維互動參與體驗式教學的開展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119-120.
[2]史季紅.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21(10):84-85.
[3]趙靜.小學音樂歌唱課中對話活動的教學嘗試:以人音版歌唱課《剪羊毛》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2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