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瓊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做出了明確要求,課本中也推薦了許多必讀和選讀的課外讀物。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邁入小學后才開始積累的閱讀經驗還并不豐富,閱讀整本書還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必須做好指導工作。文章將對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方法提出幾點個人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方法
引言:
整本書閱讀長期以來被教師認為是學生自己的任務,教師只負責提出要求,布置任務,給予的指導和幫助不多,甚至不檢查他們閱讀的成果,以至于很多學生都沒有完成。整本書閱讀應當被重視起來,這是學生知識積累擴充,閱讀水平提高的主要時機,依靠課堂上有限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材料能夠達到的效果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基于整本書閱讀的難度和特殊性制定出滿足學生需要的指導方法。
1.介紹書籍背景資料
小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時,總喜歡拿來就讀,毫無準備,很多必要性的信息都不了解,這樣的盲目閱讀使他們的閱讀理解不夠深刻。教師應當在學生閱讀作品之前做一些簡要的背景資料介紹,可以將這一環節視作課外閱讀的導入,不僅能夠讓學生從正確的視角去解讀作品,對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有很大作用。
書籍的背景資料有很多,可以是作者資料,作品創作背景,也可以是創作書籍時發生的一些故事。比如,學生們在閱讀《海底兩萬里》前,可以先告訴他們,這本書創作于一個特殊的時期,當時波蘭人民強烈反對沙皇的獨裁專制,奮起反抗,但卻遭到了殘酷鎮壓[1]。然后讓學生帶著好奇去看一看,作者在這種憤怒的情緒下創造出了怎樣的故事和人物。再比如,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前,先對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海倫凱勒的特殊人生進行介紹,列舉她生平取得的成就以及出版的多個作品,讓學生帶著對海倫凱勒的崇敬之情去翻開這本書。這樣的閱讀前指導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進入閱讀狀態,產生好奇心,并抓住閱讀的要點。
2.引領閱讀技巧方法
教師無法和學生一起完成整本書閱讀,更不能如同講課文一般的詳細解讀全書,需要依靠學生們自己去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教師重點要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達到高效率閱讀的目的。
首先,在閱讀前可以先從書籍的封面上尋找信息,根據書籍的名稱和封面圖畫聯想,猜測書中講述了什么內容。比如,《愛麗絲夢游奇境》這本三年級必讀書目,封面是一個小女孩在樹下追逐一只兔子,旁邊的樹上有一只大貓在微笑著注視小女孩。結合書名,學生們能夠猜測到這個小女孩就是愛麗絲,而她很可能是在這只兔子的牽引下進入了某個有著各種各樣動物的奇幻世界中。帶著這樣的猜想,翻開書籍,一探究竟。其次,要從目錄上找訊息,這也是閱讀的一大技巧。目錄往往是各個章節的概括性語句,比如《愛麗絲夢游奇境》的第一章為“掉進兔子洞”,第二章為“一場會議式賽跑和一個長故事”,第三章是“毛毛蟲的建議”,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學生能夠大概猜測到內容梗概,了解到愛麗絲是如何一步步進入“奇境”當中的[2]。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如果讀完了一部分卻有些不理解,還可以繼續返回目錄中總結和梳理內容,抓住每一章中的重點。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繪制出一個大體的閱讀框架,讓他們在這一框架下去閱讀,并邊讀邊記錄下詳細的信息。《愛麗絲漫游奇境》的閱讀框架可以這樣設定:愛麗絲跟隨一只會說話的兔子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稀奇的人物和動物;愛麗絲幫助兔子尋找手套和扇子,幫原園丁躲避反派紅王后的迫害;愛麗絲不斷在這個世界中探險,最后卻發現這只是自己的夢境[3]。讓學生在這樣的框架下閱讀,不會偏離中心內容和主題,是對他們最好的指導。
3.影視材料輔助理解
小學階段的必讀書籍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其中有很多都被拍攝成了還原度極高的影視劇。對學生來說,看影視劇遠比讀書要更加直觀,容易理解。如果對某個人物的個性不夠了解,或者某一部分情節沒有看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對應的影視片段去觀看,加深理解。比如,《水滸傳》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塑造出了許多英雄形象,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影視劇,從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去深入感受人物個性,作為輔助閱讀的一種方式,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4.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不應該作為一項可有可無的任務,更不能完全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必須提供有效指導。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一本書中講了什么,而是教會他們閱讀整本書的方法,用這些通用的方法徜徉于書海中,得到無限的收獲。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技巧和方法應成為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譚梅,楊葉.核心素養視閾下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11):21-27,124.
[2]唐禧,肖翠云.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整本書閱讀策略——閱讀導學單的設計與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08):59-61.
[3]劉愷昕.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視閾下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J].江西教育,2018(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