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艷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從而導致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新課改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并結合小學生特點來為其制定自主學習策略,以此來激發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引導和鼓勵他們自主探究、獨立思考、敢于質疑,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策略的制定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將會對其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教學模式
引言
小學階段是培養個體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對學生提升數學成績具有重要意義。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適時點撥,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應用多種教學模式,開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預留自主探索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1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1.1數學知識的難度整體提高
從教學內容的編排來看,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呈現出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梯度特點。其中,小學高年段的數學知識難度整體提高。在這一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生要想真正學好數學知識,一方面要打牢數學基礎,另一方面要積極進行數學知識的拓展,充分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數學素養。
1.2數學知識的綜合度整體提高
與中低年段的數學知識相比,小學高年段的數學知識綜合度整體提高。要想更好地解決遇到的數學問題,學生需要充分掌握多方面的數學知識,調動大量的數學知識儲備。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生一方面要不斷夯實自己的數學知識基礎,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建構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1.3數學知識的銜接性較強
小學高年段正處在小升初的關鍵時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的有效銜接,積極尋找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點,引導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過渡,讓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這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具備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能力。
2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
2.1趣味探究,探索數學自主學習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激發興趣為主,為學生制定趣味探究教學方案,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索數學自主學習方法,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各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需求與接受能力進行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并對興趣點進行挖掘,以此來實現趣味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例如,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并引導和鼓勵小學生進行有趣的拼圖互動游戲,將各種各樣的圖形放在課件的左側,而在課件右側則將圖形的方向和順序打亂,并引導和鼓勵學生將左右兩側零散圖形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進行平移、旋轉、翻轉,進而得到左右相同的對稱圖形,這種趣味探究活動,既可以實現對數學自主方法的有效探索,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2.2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采取直接講述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中。而這種直接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會自主吸收數學知識,這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影響到數學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要積極創新數學教學方式,讓數學教學工作煥發出新的活力、新的生機,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體來說,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課堂游戲以及微課等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例如,在進行“因數與倍數”的教學時,教師可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本節課教學內容采取課堂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帶領學生開展“擊掌”小游戲,讓學生從1起按照順序報數,在遇到3或3的倍數時,以擊掌的方式進行報數,如果報錯數或在遇到3或3的倍數時未擊掌,則被淘汰。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促使學生掌握關于倍數的知識,還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倍數的相關知識,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3通過課堂鞏固環節,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積極在課堂的后半部分為學生建構針對性的課堂鞏固環節,使小學生能夠通過對課堂隨堂訓練的思考與解題,對本課程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如此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本節課程的學習水平,還能夠全面提升其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在新知講解完畢以后,為學生創設一個課堂反饋練習環節,引導學生對教師建構的習題進行隨堂訓練,使小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將本節課程所學習的圖形的旋轉、平移等不同知識點進行再次鞏固與深化,最終使小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系統的提升。
2.4借助信息技術指導自主理解
在構建自主探究課堂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指導效果,保證學生的自主理解認識,為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建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針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加強概念性的推理學習指導,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利用思維導圖推動自主性的理解認識。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循序漸進的思維導圖,以多少個面、每個面的面積、總面積、表面積計算公式為順序,讓學生可以逐漸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得到思維發展,也能形成自主性的理解認識,建立概念認識和問題,能夠保證課堂中的合作探究討論分析。
2.5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從當前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充分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是當前數學教師教學必須重視的地方。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要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問題。同時在教學時還可以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小組合作的機會,進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其次,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教師作為游戲的組織者,而學生作為實際參與者,將數學問題融合到游戲中,通過游戲化情景設計,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對課堂教學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創設情境,提高自主學習動力。教師應在數學課堂上為小學生建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是小學生能夠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實現對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最終有效增強小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效娜.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J].中國教師,2020(S2):180.
[2]楊振華.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2):74.
[3]馬玉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0(34):113-114.
[4]區玉儀.小學數學在線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策研究[C]//廣東教育學會2019-2020年度學術成果集.,2020:2860-2864.DOI:10.26914/c.cnkihy.2020.048760.
[5]卓瑪草.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2020(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