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才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快樂閱讀的課堂,是師生有效溝通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凡有所思、必有所悟,凡有所議、必有所得。教師要做的不僅是做好并執行好教學預案,更要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積攢新思路,覓得新方法,逐步構建與學生共學共進、良性互動的課堂教學格局。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探究
引言
古詩詞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它是中華文化經典流傳的重要載體。在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語境下,教師需要開拓視野,大膽重構,創新教法,深度學習。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層面重新審視語文的育人功能,讓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體現得恰到好處。
一、精準確立議題
(一)古詩詞主題為議題
很多古詩詞的標題體現了相同或相近的主題,如同以“羈旅之思”為主題的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二)古詩詞意象為議題
意象是詩詞語載體,更是詩詞情感的靈魂。袁行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一文中提出,詩詞意象可分為自然意象、社會意象、個人意象、生活意象及虛構意象。以相同意象為切入點探視不同詩詞意境下相同意象表達的差異性,可成為設計詩詞群文閱讀議題的一條路徑。如以自然意象“花”來表達情感,杜甫的《春望》以“感時花濺淚”展現了詩人憂心國運、感喟時局的情懷;晏殊的《浣溪沙》以“無可奈何花落去”形容時光流逝之無情。
(三)古詩詞題材為議題
如同為贈別詩,李白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向被貶的好友王昌齡發出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關切;王勃創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撫慰即將遠行的友人,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就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經典名句。如邊塞詩中,岑參的《逢入京使》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將詩人身居邊塞難以歸鄉的酸楚心懷刻畫得淋漓盡致;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抒寫了為國征戰的前線將士歸鄉無期的無奈。在懷古傷今題材的作品中,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與杜牧的《赤壁》都是詩人將對現實的心聲寄寓于對古跡、史事的憑吊中的佳作。
(四)古詩詞作者為議題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詞的作者多為大家,他們還有大量作品傳世,故而以相同作者為議題來整體理解詩詞作品,有助于更理性、更準確地把握同一作者的創作風格與人生經歷。
二、關注群文組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一)求異化組合
將不同主題的詩詞或不同教材地位的詩詞放置在一起,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是詩人憂心友人、替友人鳴不平的情感寄托,這里月亮在詩人眼里變成了傳信于友人之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被視作詩人與他弟弟子由的情感紐帶,寄托了詩人對弟弟的無盡思念;王維《竹里館》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兩句,月亮儼然成了詩人的靈魂伴侶,這里并沒有離愁別緒與無盡的思念,而是恰恰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然自得之趣。以上三首作品中都有“月”的意象,其間思維與理解的落差恰恰便于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再者,以晏殊、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表達細膩情感的佳作;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則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滿江紅﹒漢水東流》等表達豪放情懷的名作,二者的交叉組合,能夠讓學生在迥異的詞風中感受古詩詞表達的多樣性。
(二)規律化組合
從詩詞格律出發,對詩詞篇目進行組合,通過詞牌、詩作的比較,總結發現格律規律。一方面可選用相同格律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為五言律詩,且皆對仗精巧(兩首詩前三聯均對仗),教師可由此讓學生總結五言律詩的特點。再如以“卜算子”詞牌為標簽,選取多篇這一詞牌的經典作品,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名句表達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的意志,兩首詞的尾句均為點睛之筆,格律要求也相似,學生可以從中理解“詞牌”之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選用不同格律的詩詞,讓學生從中理解詩詞格律的異同及由來,為其步入詩詞殿堂夯實基礎。
三、營造群文閱讀環境,不斷激發學生潛能與興趣
(一)生本環境創設
將學生作為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核心主體,在教學設計中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教師要適度隱退,將話語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參與群文議題的討論;對于學生提出的見解,教師切不可粗暴否定,而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對于存疑處,可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形成共識。另一方面,教師要適應多重身份,如臨場主持,對于學生在詩詞群文閱讀中遇到的障礙要積極反應,給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參考路徑,將思考空間、交流空間徹底交給學生;再如學習后援,在學生需要時提供適配性的學習資源,適度給出學習建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
(二)問題環境創設
教師可通過問題征集、問題定位、問題解決等讓學生始終處于求知欲較為旺盛的狀態中,尤其是對詩詞主題、創作手法等進行分析,對詩詞名句展開鑒賞時,問題的征集與設計是最為關鍵的。在進行贈別詩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將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納入主題,并征集問題作為群文閱讀的“藥引子”。所提問題既要體現不同詩詞作品間的內在聯系,又要抓住文本間的異同,對學生思維的拓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以下三個問題:1.同為贈別詩,兩首詩的送別主客體是否相同?2.兩首詩中詩人在送別時的情感有何異同?3.如果你與朋友告別,你會選擇哪首詩作為贈言呢?為什么?以上三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詩體本身上升到主題情感,上升到思維視野與審美情趣的培養,完成了對學生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良性引導。
(三)對話環境創設
1.因古詩詞學習難度等因素,群文閱讀教學要基于學生主體將教師“請”回課堂,但教師不是要做“講師”,而是要做“學伴”,就相關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探討,逐步明確答案。其次,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要基于學生認知析出、分享學習經驗,即鼓勵學生就既定詩詞群文閱讀暢所欲言、開放討論。教師既要學會擇機給出肯定性評價,又要量度引導,更要善于發現詩詞群文閱讀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新見解、新技巧,在為學生提供學習經驗庫、資源平臺的同時,更營造出融洽、和諧的閱讀氛圍,如此更利于學生閱讀思路的拓展。
2.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對交流者、發言者的尊重態度,要沉得下身子、靜得下心思,切不可隨意打斷別人對閱讀見解的闡釋,從而形成相互尊重、協調補位、共同進步的教育氛圍。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被視為新課改理念下閱讀教學的新方式,將群文閱讀策略應用于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既可以豐富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又能讓學生在群文對比中獲得鮮明的認知,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實現詩詞集群化學習,避免了單篇詩詞教學的局限性,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更多的情感體驗,真切地感受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和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金楚瀟.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0):34-35.
[2]于穎.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0(10):61.
[3]蔣晨玥.群文閱讀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0.21AD0819-22E4-4DAA-9493-C74B39675C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