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蕓
摘要: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形式,已普遍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和認同。但當前中職化學多媒體教學僅停留在表面層次,并未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及現代教育手段應有的價值和功能,也未有效突破傳統中職化學教學的局限性,這就需要廣大一線教師深入研究中職化學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策略,從整體上提高中職化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中職化學;應用策略;教學質量
引言
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生活發生了變化,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行業的改革,而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中,就是改革的一種重要表現。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行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它為社會輸送了無數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在中職化學中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學校、教師與學生等各方力量應該積極克服傳統教育模式對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阻礙,真正將改革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中職化學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1 借助多媒體實現新課導入形式多元化。
若想保證中職化學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從而在有效激發學生探知興趣的同時順利導入即將所學的內容。在傳統中職化學教學課堂中,大多教師更傾向于利用化學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這種方法不能反復使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面臨多個方面的局限性。
例如,“變色”“耀眼的白光”“蓬松炭化”等新奇的實驗現象只能短暫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反復做這些實驗就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并且不是所有課程中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例如,學習“物質的量”“溶液組成的表示”“化學方程式配平”這些純理論性知識點時,就無法為學生展示相關化學實驗。而純理論性的知識抽象難以理解,靈活呈現純理論知識,教師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有效突破傳統以口語表達創設情境進行導入這種單一形式的局限性。如教學“物質的量”時,課堂伊始,教師首先運用聲像并融、情景交互的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融合了純理論知識的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摩爾”為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單位、摩爾創建英特爾公司等新聞事件,同時運用生動形象的仿真動畫展示“物質的量”關系式,學生反復觀看后,引導其對物質量的認識進行介紹。通過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2 創設多媒體情境降低抽象性知識的理解難度。
對于某些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化學概念及實驗原理,其不但是中職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還是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產生抵觸情緒的根本原因。化解抽象難以理解的化學理論知識對中職學生化學學習興趣激發的阻礙,教師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多媒體”融合運用,但積極創設多媒體情境就能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這些抽象性知識點的難度。例如,學習“化學鍵”這一課時內容時,由于部分中職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其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最終取得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但借助多媒體技術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各種教學資源整合成動畫的形式,并將原子、分子擬人化,通過創設對話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共健價和離子價的形成過程,并以直觀立體的方式反饋給學生,從而將抽象復雜的難點知識具體化。
3 線上線下教學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教育學生做人。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盲目信息化,而忽視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的培養。筆者嘗試把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融合在一起,利用“云課堂”,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課程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這節的教學中,筆者結合云技術通過“頭腦風暴引任務—小組協作制方案—實驗探究得結論”3個環節來完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這個知識點的課堂學習。
3.1 “頭腦風暴”引任務
筆者利用手機在“云課堂”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進行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在手機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同時參與思考與回答。筆者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送花”“加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頭腦風暴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催化劑、壓強等,再引出任務:如何探究這些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呢?進入第二環節。
3.2 小組協作制方案
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設計“濃度、溫度、催化劑、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實驗方案,通過畫圖或表格的形式把方案畫在白紙上。利用云技術中的“拍照上墻”這個功能,將學生的方案“隨拍即投”展示在屏幕上,并讓各組派代表講解方案并解答其他組學生的疑問,“隨拍即投”將學生思考進行現場投放,實現及時反饋,可以當場解決。方案通過后方可進入第三環節。
3.3 實驗探究得結論
在中職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要讓其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能,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職業素養。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在學中做、做中學,并利用云平臺“實物展臺”這個功能將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代表性的實驗操作現象錄制下來并進行展示,將操作細節擴大,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點評,激發其學習興趣,強化規范的操作技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解、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在線評價反饋
當學生在“云課堂”學習時,整個學習過程中系統會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到課后復習,他們的每一步學習行為都會形成一目了然的“數據”。在學生預習過程中,筆者通過云平臺可以跟蹤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學生課前是否觀看課件、微課、視頻,是否參與討論等,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課堂活動的頻率與準確性、測試分數等都會如實地記錄在云平臺上。筆者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從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合作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全面評價學生,并提出更具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實現了真正的過程評價與全面評價,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結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普及的新時代背景環境下,將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到中職化學課程中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這種方式不但能有效革新傳統教學思路與模式,還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為中職化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強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田玉霞.信息技術在中職化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2015(08).
[2]章應榜.簡談信息技術與中職化教學的有效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