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翠



[摘 要]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比的認識”一課為例,論述如何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教材以促進學生建構比的概念,揭示比的概念的本質。
[關鍵詞]比的認識;教學設計;整合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5-0067-03
數學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學教材中通過情境揭示概念的定義推導,為概念教學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活動線索。教師應該在正確解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合理加工素材,挖掘概念的本質,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以“比的認識”為例,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概念體系,打造概念教學的深度學習模式,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認識比
1.出示主題情境,引出問題
師(播放閱兵式片段):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在每一個重要的節日和特殊時刻,人們總是用五星紅旗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師(出示兩個場面,略):楊利偉叔叔在第一艘載人飛船上展示了國旗,閱兵儀式上也有一片國旗的海洋。看到這三面國旗,你發現了什么?(出示圖1)
生1:第一面國旗的長是15 cm,寬是10 cm;第二面國旗的長是30 cm,寬是20 cm;第三面國旗的長是3 cm,寬是2 cm。
生2:這三面國旗形狀一樣,大小不一樣。
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是的,國旗中也有數學奧秘。
【設計意圖:從楊利偉展示的國旗引入,結合2019年閱兵儀式中群眾手舉的國旗,依托教材又不生搬硬套,這是對教材素材的深加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適時進行愛國教育,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石。】
2. 深入情境,探究比
師:我們先來聊一聊長和寬的倍數關系。請拿出學習單,用算式表示出這幾面國旗的倍數關系,并寫出表示的意義。
師:長和寬之間的倍數關系不僅可以用除法表示,還可以用一種新的表示方法——比。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比。
師(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有同學寫的是“15比10”,有同學寫的是“10比15”,有什么不一樣?
生:15比10是長和寬的比,10比15是寬和長的比。
師:標準的國旗尺寸,長與寬的比是3∶2。
師(出示圖2):這里有3塊紅綢布,哪幾塊不經過裁剪,便可直接拿來做國旗?
【設計意圖:新知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倍數關系用除法逐步揭示和建構比的意義,滲透比在變中有不變的思想,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國旗標準長與寬的比的意義的理解。對教材中的課后習題進行了加工,借用格子圖,既加深了學生對比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二、不同類量的比,豐富比
師:剛才這些比,單位都相同,數學上稱為同類量的比。那不同類量可以用比表示嗎?
師:“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高空做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 千米,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
生1: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42252÷90。
師:非常棒!路程和時間屬于不同類量。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在這里,前項是什么,后項是什么?比值表示什么?
生2:42252是前項,90是后項,比值表示速度。
師:同類量的比與不同類量的比相比,它們表示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生3:路程和時間的比得到速度,而長與寬的比沒有得到新的量。
生4:同類量的比,因為單位都相同,所以表示倍數關系。而不同類量的比產生了新的量,在這里是速度。
【設計意圖:直接選用教材中“神舟”五號運行這一素材,與前面的素材呼應,具有連續性。從“速度=路程÷時間”引出“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關系”,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建構了除法與比的關系,讓學生理解兩個不同類量的比產生一個新的量。這樣,在比較同類量和不同類量的比中,豐富了學生對比的認識。】
出示習題:小敏、小亮在文具店買了同樣的練習本。小敏買練習本的總價是1.8元,買了6本。小亮買練習本的總價是2.4元,買了8本。你能寫出哪些比?比值分別是多少?(學生答略)
師:像這樣的比還有很多。誰來把這些比分分類?說說你的想法。(學生答略)
師:無論是同類量的比,還是不同類量的比,兩個數的比都表示什么?(學生答略)
師: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剛才我們求了比值,你會計算前項和后項的結果嗎?翻開課本第49頁,做一做第二題,快速完成。
【設計意圖:對教材習題進行加工,將填空式的題型變成開放式的問答,這是加大了習題的難度。最后先自由地選擇兩個量寫比,然后比較兩類量的比,最后求比值、前項、后項。這樣能讓學生更深刻理解比。】
三、 探究比、除法、分數的關系,辨析比
師:比、除法和分數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小組討論。
出示學生作品:
師:在我們以往的學習中,除數、分母可以是任意數嗎?
生:除數和分母不為0,比的后項不能為0。
【設計意圖:關于這個知識點,教材是以思考題的形式呈現的。因為比、除法、分數的聯系和區別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所以通過表格,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合作探究,就能使學生建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更深層次理解三者的關系。】
四、生活中的比,應用比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比,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比。比如兔羊毛衫中兔毛與羊毛的比是1∶4 。這里的1∶4是什么意思?
生1:兔毛是羊毛的[14]。
生2:羊毛是兔毛的4倍。
師:我身高160厘米,我兒子身高1米。我和我的兒子身高的比是160∶1。對嗎?
生3:您和您的兒子的身高單位不統一,要換算。
生4:您和您的兒子身高的比是160∶100或者1.6∶1;
出示校園照片(圖4的照片比是4∶3):
師(出示圖5):怎樣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生5:長從4格變成了12格,乘了3,寬應該也乘3,變成9格,往下拉6格。(出示圖6)
師:像這樣的比,在生活中還有嗎?(學生回答略)
師:比賽的比分和今天的比形式上是一樣的嗎?
生6:比分是表示兩個隊的得分相差多少,而今天的比表示相除關系。
師:蜂蜜水中蜂蜜與水的體積比是1∶10。如果讓你來調制蜂蜜水,你準備放多少毫升的蜂蜜和水?(學生回答略)
師:按這個比我調制了一杯蜂蜜水,我加的是200 ml水,加了多少蜂蜜?
生7:20毫升。
師(喝了一口):杯子里還有多少蜂蜜,多少水?
生8: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蜂蜜與水的比還是1∶10 。
【設計意圖:生活中的比這一環節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根據學生身邊的情境來創設比,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也是讓學生體驗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在這一環節,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五、課堂總結,升華比
師: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48~49頁,你對比有了哪些認識?
師(播放微課):人體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比。身高與雙臂平伸的比大約是1∶1。人的心臟與拳頭的比大約是1∶1。腳長和身高的比是1∶7。人體中還有黃金比呢!維納斯雕像從肚臍到腳底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0.618∶1,這是著名的黃金比,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比。黃金比被廣泛應用于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各種設計中。芭蕾舞演員做相同的動作,踮腳尖和不踮腳尖,哪個更美呢?顯然是踮著腳尖更美。現在,你知道媽媽為什么經常穿高跟鞋了吧,就是在創造黃金比。
【設計意圖:教材中的“你知道嗎”介紹了黃金比,教師可將信息技術與教材素材進行融合,用微課的形式展現。這樣不但豐富了教材內容,圖文并茂,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感受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
【教學反思】
本課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選取國旗這一主題,豐富了學生對比的感知和體會。從除法引入比,建構除法與比的關系,充分調取學生身邊的比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科學教育,在數學課程中實現了全面育人的目標。
一、 創新使用教材素材,建構比與除法的聯系
筆者加入學生熟知的大閱兵中的國旗素材創設情境,選用了3組數據帶領學生探究長和寬的倍數關系:通過倍數關系用除法逐步揭示和建構比的意義;雖然三組數據中長和寬的比不同,但是比值是一樣的,滲透比在變中有不變的思想。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建構比與除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意識到認識比的必要性。
二、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建構比的基本知識框架
為了讓學生對比的概念有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筆者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加工。在鞏固練習環節, “像這樣的比,在生活中還有嗎?”這一開放式的問題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鞏固了概念。同時,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的不同意義,豐富了對比的認識。最后用微課形式展示生活中的黃金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
三、整合教材習題素材,建構比的本質
展示生活中的比是對教材進行補充,建構比的本質:學生通過說比的意義充分理解份數、倍數、比之間的聯系;在對教材習題進行改編而成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比無處不在;學生在熟悉的校園照片中體會比的價值,為以后學習按比縮小或放大圖形做準備;學生從自身出發,尋找自己身邊的比,加深對比的理解;將教材中的糖水換成現場調制的蜂蜜水,將比的知識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受比相對于除法、分數所具有的優勢 。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但是任何一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對教材的加工、整合、重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重組、再加工、充分挖掘,為學生創設值得探索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探索欲望,真正地使學生發生深度學習。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