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芬



[摘 要]數學教學應當注重數學模型的建構。通過“精選問題,挖掘建模素材”“緊扣思維,推進建模進程”“與‘實俱進,延伸模型實踐”三個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建構數學模型的方法,從而強化學生模型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養成以數學視角看待現實問題的習慣。
[關鍵詞]模型建構;模型意識;建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5-0011-03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要著重關注模型意識,而經歷模型建構的過程才能強化模型意識的培養。
模型建構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將實際問題初步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加以解釋與運用。經歷模型建構過程,學生將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針對或參照某種事物系統的特征或數量依存關系,進行分析、抽象、簡化,提煉數學本質特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學會用數學的語言,以及采用多種形式的數學語言描述世界。
一、模型建構的現狀
目前,學生對模型建構存在習得性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收集了學生在應用模型時出現的問題,并從四個知識領域進行分析歸類(如表1)。
二、數學模型建構的有效策略
如何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與困惑,讓學生有效地體驗模型建構、增強模型意識?如何促進學生對數學模型的深度理解?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與實踐。
1.精選問題,挖掘建模素材
(1)生活化+沖突化,喚醒建模意識
生活背景是數學建模的基礎,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情境并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數學建模的起點。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甄選素材作為基本內容,讓學生激活并提取數學模型的邏輯雛形,在真實情境中揭示數學本質。選擇思維沖突化的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使學生主動求變、求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喚醒學生的模型意識。
【案例】減法的性質
學生學習減法的性質a-(b+c)=a-b-c和a-(b-c)=a-b+c時會產生這樣的認知沖突:為什么去掉括號后加減運算就變了呢?教師可借用以下生活實例喚醒學生的模型意識(如表2)。
通過具體實例喚醒學生的建模意識,并使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比較兩個模型,學生原先的認知失衡便會轉變為認知平衡。
(2)直觀性+類比性,助推建模體驗
數學模型的建構需要數學活動作為載體,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直觀性、結構性、類比性、全方位的材料,助推建模活動,增強學生的建模體驗。
【案例】相交與平行
筆者收集學生繪制的兩條直線的關系圖,有五種情況(如圖1)。
學生先分小組討論直線的位置關系,再記錄分類理由,最后全班聚焦到一個問題上:①號作品中的兩條直線究竟有沒有相交?學生紛紛闡述觀點“不相交,因為沒有‘交。”“會相交,因為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延長到一定程度后這兩條直線就會相交。”學生動手展示延長直線的過程,證明①號作品中的兩條直線最后會相交。
①號作品利用看似沒有交點的兩條直線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經歷“推測—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并由此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增強了模型建構的體驗。
2.緊扣思維,推進建模進程
(1)聚類中抽象,模型螺旋成形
數學模型并非針對單個數學現象或者數學特征,其本質上具有典型的“類”的特征。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呈現豐富的表象,將概念簡單化、整體化,促進模型的建構。
【案例】正比例
筆者匯聚“差不變”“乘積不變”“比值不變”三類變量實例,通過抽象、概括、辨析來引領學生認識正比例的概念,將建構正比例概念模型分成了三個層次。(如圖2)
第一個層次的認識是“變量”,即能在以上三類變量的具體情境中,體會兩個變量存在聯系。第二個層次是認識正比例中兩個變量的變化方向:一個量增大另一個量也隨之增大。第三個層次是最終認知節點:兩個變量變化方向一致的同時,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也一樣,即兩個變量的比值不變,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概念。
通過三類不同的變量類型,學生經歷了“相關聯—變化方向—比值一定”的抽象過程,最終順理成章地建構正比例的概念。這也為后續反比例概念的教學奠定抽象、比較、符號化等建模基礎。
(2)思辨中提煉,完善模型建構
課堂教學只有考慮學生的立場和整體視角,以及學生的學習難點、困惑點,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思辨異同的過程中提煉本質特征,提高建模意識,逐漸完善模型的建構。
【案例】“平行”的概念教學
a.?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c.
教師出示以上三個正方體,并提出以下問題。
①正方體a,同一個平面上的直線:
問題:任選一個面,你能找到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嗎?
②正方體b,異面的直線:
問題:觀察[l1],[l2],這兩條直線,它們互相平行嗎?為什么?
③正方體c,看似異面實則共面的直線:
問題:[l3],[l4],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這兩條直線所在的面隱藏在哪里?
最后展示平移直線,動態生成第三個平面:
此案例中,學生充分經歷同一個平面、異面的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辨析過程。在同一個平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異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有時平行,有時不平行,如果直線[l3]經過平移可以與直線[l4]完全重合,那么平移[l3]所掃過的區域就是這兩條直線共屬的平面。在對看似異面實則共面的直線的辨析過程中,學生實現了深度思考,逐漸完善“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互相平行”的數學模型。
3.與“實”俱進,延伸模型實踐
(1)結合實踐經驗,引導建模應用
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后,最終要在生活實際中驗證數學模型的可行性,并應用數學模型去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圓柱的表面積
問題:有一種圓柱形的茶葉罐,要對其進行包裝,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浪費,應該選擇怎樣的包裝方式?
問題:給一根底面周長為3.14平方分米、高為3.8米的柱子刷油漆,每平方米要刷0.7千克油漆,共需要多少油漆?
問題:制作100個煙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后,學生已經建立了豐富的表象,并初步建立了模型。為了實現更深刻的認知,教師可引入生活實際問題,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應用的經驗,使學生加深對數學模型的理解,體會數學模型的價值。
(2)積累數學化經驗,養成建模習慣
建構數學模型需要學生將問題數學化,用文字、圖形或者符號表達數量關系和一般性特征,形成建模的習慣。比如,在解答圖2中的“樂樂和爸爸的年齡”等問題時,學生能主動地用簡單的符號來表達不同的關系(如表3)。
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量關系,不但能養成用數學眼光看待問題的習慣,而且能在知識的梳理、反思學習中領會模型思想,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問題,還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3)滲透模型意識,延伸數學思維
學生在經歷建構模型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建模方法,還要主動追溯問題的核心和本質,從形式上、方法上、思想上去延伸數學思維。
針對圓柱的表面積問題,教師可出示延伸數學思維的問題串,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思考:回顧一下,我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圖形的表面積計算方法?你能畫出這些圖形的側面展開圖嗎?能用公式表示這些圖形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同點?
將學生思維局限于課堂并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模型意識的作用,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思維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提煉數學問題,組建項目化學習小組,關注自主學習過程,如此才能達到持續探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模型意識的培養也應做到以生為本。教師長期堅持強化學生數學模型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感受現實生活中蘊含著的大量數學知識,并能運用數學知識將生活問題抽象、建構成數學模型,從而能從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到解決一類數學問題,再到解決一般現實問題,形成模型觀念。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