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重拾人與自然的聯系。在學校中推行自然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是必需而迫切的。目前學校自然教育最有效的實施方法是基于“校園博物”的項目式學科統整學習。“校園博物”是學校自然教育的有效載體,項目式學習是學校自然教育的方式,學科統整是自然教育與學校課程的成功融合,這一融合既豐富了學校課程,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同時滲透了自然教育的精髓。
【關鍵詞】自然教育 “校園博物” 項目式學習 學科統整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為此卻付出了不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實施自然教育。筆者認為自然教育就是重拾人與自然的聯系,讓人認識自然、熱愛自然、融入自然、敬畏自然。自然教育漸漸為更多家庭所接受,家長希望孩子能走到戶外,參加自然教育課程,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遠離電子產品。自然教育的優點和必要性無須多說,但是大部分社區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缺乏對自然的認識,沒有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因此,在學校中推行自然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是必需而迫切的。
自2006年以來,筆者一直致力在學校推廣和實施自然教育,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筆者認為目前學校自然教育最有效的實施方法是基于“校園博物”的項目式學科統整學習。“校園博物”是學校自然教育的有效載體,項目式學習是學校自然教育的方式,學科統整是自然教育與學校課程的成功融合,這一融合既豐富了學校課程,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同時滲透了自然教育的精髓。
一、“校園博物”——學校自然教育的載體
我們在自然教育工作中,需要回歸自然教育之本——重視與自然的接觸、交流和體驗,通過回歸自然本身,與課堂教學形成良性的互補和互動,利用情感體驗的補充和完善,將課堂知識轉化成能力和生活的一部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或者說完善一個人健全的人格,應該通過與自然的交流和體驗促使其發現生活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上都能與社會和自然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因此,學校自然教育的開展,需要一個有效的載體。
2006年起,因為筆者喜歡上了觀鳥,于是帶著學生們觀鳥。數年下來,在參加觀鳥比賽、校內外和社區的自然推廣等方面都有所收獲。筆者想給學生打開那扇自然的窗,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只是透過窗戶看了一眼,然后又回到了鋼筋水泥的森林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穿過窗戶,走上了那座通往自然的橋。
所以筆者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真正擁有那扇窗,真正通過活動認識和接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實現學校自然教育的真正普及。北京大學的劉華杰教授曾說:“博物,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傳統社會中,人人都是博物學家。在無數普通農民身上,傳承著很多博物學知識,這些知識不能簡單分為生態學知識,簡單的力學、熱學或其他分類的知識,他們的知識是整體的,不可分割的,如他們識得節氣變化,懂得月有陰晴圓缺,認識五谷雜糧,識得水力、杠桿……“博物”,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需要。
對于普通人來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專業化、科學化、現代化,每個領域的知識只有少數的專家可以掌握,普通人越來越遠離自然。我們需要構建自己能理解并能親身實踐的知識體系,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注意到風起于青之上,感受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主動規避大自然的風險,有許多事情是可以做的。博物學是對大自然事物的分類和宏觀描述,包括思想觀念,也包含實用技術。
博物具有本土化的特點。北方學生和南方學生因生活環境不同,認識的動植物也不同。所以,我們依托于校園和社區公園,讓學生認識校園內的園林植物、野生植物、鳥類、昆蟲等,并且把它與生物、信息技術、美術、英語和寫作課程相互整合,讓知識源于生活,生活充滿情趣。不用外出旅行,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校園博物”就是我們實施學校自然教育最好的載體。
二、項目式學習——學校自然教育的方式
學校自然教育最有效的開展方式就是進行項目式學習。美國教育學家克伯屈將項目定義為“熱情且有目的的行為”,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校園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動機,以此溝通課堂內外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關于項目式學習的研究內容很多,本文僅從實施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個典型的項目式學習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課題的確立、調查與研究、方案與實施、展示和交流。下面筆者以一個經典的項目式學習案例來進行說明。
玉帶鳳蝶的成長史
1.課題的確立:學校種植了一些蕓香科的植物,如柑橘、胡椒木。每到春天,學生們發現植株上有一些很特別、長得像鳥糞的蟲子,他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昆蟲的幼蟲。
2.調查與研究: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們知道很多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蟲子是不是某種蝴蝶或別的昆蟲的幼蟲呢?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們查閱資料,知道了玉帶鳳蝶、柑橘鳳蝶、玉斑鳳蝶的幼蟲都長得像鳥糞,而且都會以蕓香科的植物為寄主,所以這些幼蟲可能是蝴蝶的幼蟲。
3.方案與實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天觀察并通過攝影、錄像、文字、繪畫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在幼蟲化蛹之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蛹什么時候會破繭?如果沒有及時觀察到它破繭的時候,怎么辦?學生們在教師的幫助下,收集蛹,創設合適的室內環境,并持續觀察直到蛹破繭成蝶。查閱資料,原來是玉帶鳳蝶啊!
4.展示和交流:各小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本次觀察活動,將活動記錄整理成冊或制作完整視頻后作為資料保存。
項目式學習最根本的一點,是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然后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為學生匹配適合的項目,并根據不同的項目進行相應的指導。因此,在每個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中心。
項目式學習的課題,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課題的內容并不一定重復或必須完成某個項目,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學生了解和熱愛自然,項目式學習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手段。項目式學習和傳統式學習方法相比,項目式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實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式學習的目標,是通過與現實相結合的實踐方式,使學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學科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而以“校園博物”為載體的自然教育在學校中有效地開展,正是通過項目式學習來實現的。
三、學科統整和融合——成功的學校自然教育
杜威重視實踐活動對兒童認知與社會心理發展的教育價值,主張“做中學”,但他并不排斥系統知識的學習,并強調要在兒童中心與知識中心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關系(教育實踐至今沒有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前面兩點的闡述,不難看出,基于“校園博物”通過項目式學習的自然教育,自然而然地與學校教育課程教學融合了,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了兒童中心與知識中心的平衡問題,至少是做出了一個可行性的實踐。
這里筆者要提一提“多學科課程統整與教學”,它是指各學科圍繞著一個主題實施的課程開發與教學活動,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課程融合成一門課程組織教學,達到或超越原課程設置目標的課程實踐活動。前提是要有一個或是基于真實問題,或是基于真實“生活事件”的“情境”,以此作為課程開發的支撐物和驅動力。
還是以“玉帶鳳蝶成長史”為例,在這個項目中融入了生物知識;科學的記錄方法;統計方法和圖表繪制則是數學知識;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玉帶鳳蝶的一生是融合了美術教育;學生通過撰寫日記、短文,提高了語文寫作能力;學生自編自導英語情景劇,融入了戲劇、英文、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完美實現了自然教育與多學科課程的統整。
“校園博物”以“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為切入點,充分發掘圍繞師生生活中的系列真實問題和場景,避免課程教學存在“生活體驗缺失癥”,讓學生能夠根據身邊景物的觀察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課程依托于校園和周邊公園的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在地性”。“校園博物”讓學生認識校園內的園林植物、野生植物、鳥類、昆蟲等,并且與生物、信息技術、美術、英語和語文寫作課程項目整合,讓知識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實現了多學科課程統整。
有成效的學校自然教育,并不是與學校分科教學分割的,它應該是與學校課程教育相融合,既豐富了學校課程,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同時滲透了自然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