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非
【摘 要】統編版教材中收錄了40多篇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這類題材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所處年代距離學生久遠。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把握這類教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將言意兼得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落實到教學中。本文以《七律·長征》的教學設計為例,引導教師從吃透文本的“言”與“意”入手,在教學中依“言”會“意”,引導學生讀懂內容;互文見義,體會情感共鳴;據“意”識“言”,領悟語言表達;以“言”表“意”,感悟偉人情懷;等等。學生在學習中將語言文字運用與思想感情體會相結合。
【關鍵詞】革命傳統教育 言意兼得 教學設計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圍繞“革命歲月”這個主題安排了一組革命題材的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革命先烈的事跡,感受革命志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進而認識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但學生對這類文章中的內容缺乏深刻的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地灌輸與說教革命傳統教育,而應引導學生在對作品語言文字的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啟發與感悟。本文以《七律·長征》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將言意兼得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落實到教學中。
一、《七律·長征》的“言”與“意”
抓住“這一篇”的言語特點,體會“這一篇”的意義主旨,教學設計的第一板塊可以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
課題的前半段“七律”告訴我們文章體裁是一首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二、三兩聯要求對仗,偶句要押韻,一韻到底。引導學生讀一讀全詩,了解七言律詩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結構的特殊性。
課題的后半段“長征”,通過出示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長征”、詩人的生平以及創作的背景,學生能夠大致知曉這首詩體現的是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革命題材的課文所處的年代遠離學生的生活,學生難以理解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淀形成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這首詩的言語秘鑰,理解語言,感悟語言所表達的情感。
二、“言”“意”互轉,相互融合
語文學習不是“言”或“意”的獨立獲取,水油分離。只釋“言”不悟“意”則淺,只悟“意”不釋“言”則空。教學的第二板塊可以從字詞學習切入,將“言”與“文”打通。
(一)依“言”會“意”,讀懂內容
圍繞“長征有多長”這個問題展開教學,從圈畫詩中表示地點的詞語入手,筆者是這樣做的:
師:把重要的詞語讀懂了,詩也就能讀好了,你們圈畫了哪些表示地點的詞語?
學生回答,然后出示詞串“五嶺”“烏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學生自讀。
師:這組詞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辦法來理解?
生: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注釋來理解。
學生依據注釋分別說詞語意思,教師則在地圖上標出相應的區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青海。
師:讀讀這組詞串中的前三個詞,你發現了什么?
生:“五嶺”“烏蒙”“岷山”這三個詞寫的是山。
師:再讀讀后兩個詞。
生:“金沙江”“大渡河”寫的是水。
師:僅僅是三座山脈,兩條大河嗎?
生:不是,因為詩人用了一個詞“萬水千山”,說明很多山、很多河。
師:多少山?多少河?這里還有一串數字,讀一讀,體會體會。
出示資料,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翻越了18條山脈,其中5座山終年冰雪覆蓋;跨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1個省,征途漫漫。
生:長征路線長、跨度長,真的是“萬水千山”啊!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張圖,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長征到底有多長。
出示長征圖,教師補充資料,學生再談感受。
1935年秋天,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到達寧夏六盤山,寫下著名的《清平樂·六盤山》——“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這是最早對長征的數字做描述。紅軍到達陜北一個月后,中共中央明確地宣布了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的結論。據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李中權回憶,這個算法是以每天走70里計算,共計25550里。其實當時戰斗部隊大部分每天行程不止70里,如搶奪瀘定橋最高紀錄一天走240里……從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圖中可以看出,在通過許多地區時是反復曲折迂回,甚至是來回兜圈子,如紅軍四渡赤水時據記載走了5000多里。平均每天行軍70里,一支大軍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以說近乎奇跡。
師:“萬水千山”這不僅是他挫萬物于筆端的詩才,更是吐磅礴于寸心的詩情。真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齊讀)
教師通過一組詞串的歸類學習,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意思;通過區域的圈畫、一串數字的表述及資料的補充介紹,層層追問抽絲剝繭,給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感受,透過“萬水千山”體會長征路線之長。
(二)互文見義,情感共鳴
互文見義是指兩樣事物分開寫,但其含義是互相包含的。圍繞“‘遠征難’有多難”這個問題,筆者接著出示了第二組詞串,引導學生對應第一組詞串去發現。
出示詞串:逶迤? 磅礴? 千里雪? 云崖暖? 鐵索寒。
生:我發現“逶迤”“磅礴”“千里雪”分別寫的是五嶺山脈、烏蒙山和岷山。
師:對,這三個詞都是寫山的,有什么不一樣?請你接著說一說。
生:“逶迤”是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說明五嶺山脈很長。
師:是的,五嶺山脈綿延7000多里,紅軍走了90多天才翻越它,你說難不難?
生(點頭):很難。
師:“磅礴”描述的是什么樣的山?你可以看看字的偏旁,想一想。
生:說明烏蒙山石頭多,怪石嶙峋,陡峭險峻。
師:烏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4200米。打個比方,18層樓房大概高50米,你爬過嗎?想象一下爬樓時的感覺。紅軍爬的烏蒙山,平均海拔是它的40倍,你又會有什么感受?你們爬的是平坦安全的樓梯,而紅軍爬的是懸崖峭壁,連路都沒有!你說難不難?
生:太難了!(學生面露難色)
師:“千里雪”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生1:白雪皚皚。
生2:大雪紛飛。
生3:冰天凍地。
師:在長征途中紅軍翻越了五座雪山,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叫夾金山,被當地人稱為“神仙山”,因為傳說這座山連鳥兒都飛不過去,只有神仙才能翻越。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有的戰士摔倒了,就再也沒有爬起來。
生:我想到的詞是“豐碑”,這是一個故事,說的是翻越雪山時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友,最終處長光榮犧牲,化作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師:“千里雪”對應的是岷山,以翻越岷山為例,部隊損失了2000多人。你說難不難?
生:難上加難。
師:詩人選取了三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山脈,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千山”之多之險,正如李白在《蜀道難》中感慨的那樣“難于上青天”!
師:后兩個詞“云崖暖”“鐵索寒”是寫水的,有什么不一樣?
生:從“崖”的字形就可以知道金沙江兩岸是高聳入云的山崖。
師:說得好,“崖”是會意兼形聲字。我們來看這段小視頻,有什么新的感受嗎?(播放金沙江奔涌的小視頻)
生:金沙江濁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擊著高聳的山崖,濺起陣陣霧水。
師:你看這飛濺的霧水,像什么?
生:像冒出的蒸汽,所以會讓人有“暖”的感覺。
生:我知道大渡河上的橋是由13根鐵索構成的,沒有橋面,所以讓人害怕。
師:我們的祖先造字很有學問,這是甲骨文的“索”字,像一段繩子,再看看這座橋,是不是很形象?
生:大渡河上凌空高懸的鐵索,下面是洶涌的河水,讓人寒意陣陣。
師:故事《飛奪瀘定橋》中這樣描述的(出示《飛奪瀘定橋》的節選文字,學生瀏覽)……江之險,橋之險,戰士們還要冒著槍林彈雨,你說難不難?
生:難于上青天!
師:請你將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體會體會!
中國的漢字,意蘊豐富,通過偏旁能揣摩出“磅礴”的意思,通過追字源能想象山“崖”高聳入云、鐵“索”凌空的畫面。對應去比較同是寫山、水的詞語有何不同,引導學生去聯想、想象,挖掘更深層的意蘊。
三、深入研讀,言意兼得
(一)據“意”識“言”,領悟語言表達
在學生獲得長征之長、遠征之難的感知后,回望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線索,構造了兩個時空,一個是客觀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的多而險;另一個是主觀心理的——面對“遠征難”,紅軍“不怕”“只等閑”。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有多不怕呢?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因此,第三板塊的教學設計可以從詩眼入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感悟,步驟如下:
1.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紅軍不怕遠征難”?自主學習,確定關鍵語句。
2.小組合作學習,然后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讀: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這句詩中的“細浪”“泥丸”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想象奇特,充分地表現了紅軍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
②“騰”“走”兩個動詞將兩座山脈化靜為動,氣勢雄渾。
③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以山寫人,這是反襯的手法,洋溢著一種革命豪情。
總結:詩人居高臨下,宛如一個站在昆侖之巔的巨人,極目萬里,將整個的五嶺、烏蒙山納入眼簾,只不過是細小的波浪、腳下滾動的泥丸。視野是如此開闊,境界是如此浩大,情感是如此豪放。正因為有著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所以“紅軍不怕遠征難”!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看似寫金沙江、瀘定橋,實則寫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戰斗。
①“暖”可以讀出兩層含義:一是寫紅軍因江水洶涌澎湃,水石相擊,水霧蒸騰而產生的江水沸騰的感覺;二是表現紅軍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險萬眾歡騰、高呼勝利的熱烈情景。
②“寒”也可以讀出兩層含義:一是烘托出大渡河鐵索橋凌空高懸,令人心寒的艱險之狀;二是渲染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浴血奮戰,飛奪瀘定橋的驚險而激烈的戰斗氣氛。
③“暖”與“寒”是側面描寫:頸聯兩句沒有從正面具體描繪紅軍是如何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但紅軍堅韌不拔、英勇頑強的英雄形象,卻從側面得到了體現。“暖”與“寒”還是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跌宕起伏,“紅軍不怕遠征難”!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這一句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不但不怕,反而更喜!
②喜從何來?
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令人欣喜。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紅軍翻岷山,進陜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這是最后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令人欣喜。
教學不能只滿足于文本精神層面上的提升,應有意識地將“這一篇”的言語推至學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運用對比、品評、有感情朗讀等手段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之處。從實際教學來看,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充分地說,盡情地讀,情緒高昂。
(二)以“言”表“意”,感悟偉人情懷
教學快結束時,學生內化作品“意”的同時,也內化了作品的“言”。這首詩獨特的時代背景與時代意義,決定了在學習時不能只就詩論詩,應該去領會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感受偉人情懷。因此,第四板塊的教學:學生自主學習“閱讀鏈接”《菩薩蠻·大柏地》,在朗讀中去體會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感受偉人毛澤東樂觀豪邁的胸襟及革命情懷。
1.自讀:這首詩大處雄渾,小處精細,抑揚頓挫。
2.自學:詩的大概意思。
3.補白:詩的創作背景。
4.感悟:詩人重游自己戰斗過的地方,回憶往日勝利的情景,表達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贊美之情。
5.誦讀: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敵人,詩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總攬全局的統帥氣魄,就是偉人毛澤東博大的胸襟,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