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林
【摘 要】學校建校之初就確立了“誦讀經典名篇,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辦學理念,并以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學校建設品味閣等傳統文化體驗館,開設“春秋微語”“孺童慧語”“椿萱拾語”等教師、學生、家長傳統文化講壇,開辦“棋逢對手”“入木三分”“云水茶煙”等傳統文化師生社團,編寫《漸入佳境》《孺童飛花》《妙語連珠》等傳統文化校本讀物。學校誦讀《大學》《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讓師生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在體驗中傳承文化,在傳承文化中實現文化自知,在文化自知后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傳統文化 決斷 探索 感悟
南京市永泰路小學系南京市政府四大保障房之大里聚福城配建學校,于2013年正式開班招生。建校伊始,學校就牢記市區政府的諄諄囑托和社會各界的殷殷期望,不忘使命與擔當,堅持“善能”理念,永以致學、泰以修身,夙興夜寐、不敢懈怠。
發展不忘本,數典不忘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依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滋養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為而無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直掛云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經典名句我們耳熟能詳、終生不忘。
大道至簡。建校之初,學校就確立了“誦讀經典名篇,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辦學理念,并為之實踐、探索。從濃郁的傳統文化風格校園文化打造,到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的吟誦,到“春秋微語”“孺童慧語”“椿萱拾語”的師生家長優秀傳統文化講壇,再到校本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一路走來,雖步履維艱,但落地鏗鏘,因為我們一邊探索實踐一邊總結提升。現將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簡述如下。
一、慎思之,明辨之——我們的決斷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我們做起
我們是教育者,“立德樹人”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所以,從建校之日起我們就決定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堅定文化自信,從文化自知做起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以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我們,要從自知做起,引導學生文化自知,帶動家長文化自知,小手拉大手,小學校撬動大社會,從而實現全民族文化自知,堅定文化自信。
二、化于心,踐于行——我們的探索
(一)修品味閣,培民族根
學校從校園物理環境、硬件設施建設入手,先后修建了品味閣、茶藝室等傳統文化體驗館,以及輔仁苑、柔德苑、滴水穿石、臨池學書、鐵杵成針等傳統文化景觀,布置了善學、善禮、友聲軒等傳統文化長廊,讓文化落地,讓文明生根,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洗禮。
(二)讀經典文,啟圣賢智
每天早鍛煉結束后,學校傳統文化志愿者都會將教師們集中起來,齊聲誦讀儒家經典。誦讀活動分三層次:第一層次是專人逐句領讀,大家齊讀;第二層次是一人起頭,大家齊誦;第三層次是在第二層次的基礎上,分別由一人解讀交流。每天早讀,學校開辟出20分鐘時間,集中組織全校師生集體分班級、分內容誦讀文化經典:一年級為《弟子規》《三字經》,二年級為《百家姓》《笠翁對韻》,三年級為《大學》,四年級為《中庸》,五年級為《論語(上)》,六年級為《論語(下)》。
(三)設文化壇,建傳統群
1.春秋微語——傳統文化教師講壇
傳統文化教師講壇,我們取名為:春秋微語。“春秋”既是歲月也,春華秋實,茁壯成長;“春秋”又是巨著也,誦讀經典,夯實底蘊;“春秋”亦是年代也,能思善辯,錘煉品質。而“微語”也指學淺語低不可妄語也,又指學有小成不敢大聲也,也暗指教師們在講壇上弘揚傳統文化的慎思謙遜之意。
2.孺童慧語——傳統文化學生講壇
傳統文化學生講壇,我們取名為孺童慧語。孺童者,一為兒童,垂髫稚子天真爛漫;二為儒生,溫文爾雅謙恭敦厚。慧語者,一為能言善辯侃侃而談;二為慧心巧思機智敏銳。孺童慧語——傳統文化學生講壇,主要有三種呈現形式:一是教師會、學生會上的講壇;二是一學期一次的小先生說經典評比;三是孺童慧語社團。
3.椿萱拾語——傳統文化家長講壇
傳統文化家長講壇,我們取名為椿萱拾語。椿萱者,一為古樹,大椿長壽萱花解憂;二為父母,椿庭為父萱堂為母。拾語者,一為朝花夕拾整理所學,二為重拾書卷親子共進。椿萱拾語,由學生家長主講,每月一期,旨在讓家長帶著孩子捧起書卷、重拾經典、親子同讀、長幼共講,共同走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之路。
(四)開特色社,養儒雅氣
“棋逢對手”社。以培養學生的圍棋興趣為根本目標,帶領學生走進圍棋的世界。本著傳承國粹的目的,讓圍棋教學走入課堂,通過圍棋禮儀、拿子方法、基礎知識等的教學,帶領學生們入門圍棋,并以棋培德、以棋養性。
“入木三分”社。旨在提高大家的書寫能力、欣賞能力、道德素質和藝術修養,通過基本筆畫、偏旁部首的學習、書法作品的欣賞,力爭在藝術和實用之間找到完美結合點,讓學生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云水茶煙”社。學習茶學知識,了解茶道文化,品鑒香茗,表演茶藝。茶藝知識豐富了學生的內涵,茶藝表演提升了學生的氣質。在執壺與品茗中培養高雅的品位,在品茶評茶中感悟傳統文化的精深。
“聞詩起舞”社。以培養學生的古典藝術情操為目標,以古詩吟唱為伴樂,以傳統古典舞蹈為主題性質,培養本校舞之愛好者的舞蹈能力,厚實他們的古典詩詞文化底蘊,增加他們藝術氣息,充實學生校園生活,提升他們的儒雅氣質。
“妙語連珠”社。本著“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古今橋梁”的宗旨,引領學生在古風古韻中感悟古人智慧。學生通過講、演、辯等活動形式,呈現自身對傳統詩詞以及相關歷史人物的理解,在吟誦與講演中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撰校本書,品經典味
2018年,我們編寫了校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讀物《知書達禮》《魏晉風度》《左右采獲》《琴詩吟唱》。2019年,又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我們編寫了升級版校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讀物《言之有理》《圣人之道》《書山有路》《學海泛舟》《禮尚往來》《漸入佳境》等。2020年我們編寫了《孺童飛花》《心中有數》《詩外之英》等校本優秀傳統文化讀本,三本英文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讀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的詩詞、名言警句、寓言故事譯成英文,讓學生在誦讀英語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始終保持一顆中國心。其中,《心中有數》介紹了古詩詞中的數學文化和古代的著名數學家,讓學生體會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文化的廣博。
三、愛之深,慮之遠——我們的感悟
(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
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認知,我們就沒有文化自信的底氣,沒有文化自信的底氣,就談不上文化自信。所以,我們要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底色工程而不是特色工程
很多學校和教師都把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稱為特色。但我們細想之下,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乃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將之傳承與弘揚應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每所學校的底色才對,怎么會變成特色了呢?所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底色,不是特色。
(三)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員工程而不是精英工程
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大工程,涉及學校的很多方面,如德育的、教學的、校舍的等,這不僅僅是幾個愛好者和志愿者的事,也不是他們幾個人能做好的事,而是需要全員力量和智慧的參與,尤其是學校管理層的重視與參與。所以,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員工程而不是精英工程。
(四)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基礎工程而不是形象工程
有些時候,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了一項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學校開展活動了或者有領導來檢查了,傳統文化就做起來;沒有領導來或者沒有活動了,傳統文化就丟一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日復一日的積累,哪有展示時深厚底蘊的精彩展現,厚積薄發。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時舞臺的風光展示,更需要日常扎扎實實的基礎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