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光
摘要:羅杰斯曾說:“沒有人能教給任何人任何東西。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學生所學比教師所教要多得多。”這句話說明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學習活動當中的巨大威力和作用。如何構建主動、互動、生動的小學語文課堂成為了教師努力的方向,本文針對小學語文互動、生動課堂的構建活動開展研究,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互動;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其課程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質量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字詞應用和語言表達能力,并促進學生基礎文化素養的發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文化基礎。那么教師如何構建具有互動性和高效性的語文課程,成為當前眾多小學語文課程教師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上,一直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那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明顯的體現,師生之間對不同的課程問題缺乏必要的交流。那么構建互動性語文課堂,推動學生知識探究能力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一、增強課程趣味,夯實學生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個人思維能力還是知識學習能力都在高度發展。語文課程教學建立在學生識字能力的基礎上。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活動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總體學習成效。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識字特點,用不同的課堂游戲或者其他趣味性活動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組織學生進行趣味識字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教師在實際的識字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學生編一些順口溜,比如“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頭就是夫,夫字兩點夾夾牢,夾字站好來來來。”,然后在黑板上將這些內容為學生進行直觀的展示,同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提問:“這首順口溜在講了哪幾個漢字呢?”學生們會在分析順口溜的主要內容時,對“人”字以及添加不同的筆畫后形成的漢字形成有效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我再推動學生舉一反三,對“日”“土”字進行相應的筆畫添加。通過這樣的具有趣味性的課程教學方式,夯實學生的文字基礎。
二、豐富課堂內容,創新閱讀實踐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強,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夠高,閱讀方法掌握得不夠熟練,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學生認識的漢字有限,從而限制了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針對小學生基礎知識不夠強,性格活潑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一方面要借助一些趣味化教學手段,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活動,強化學習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故宮博物院》一課當中,小學生大多數都沒有去過故宮,對于故宮的了解并不多,而且本課當中有許多的生字詞,這也就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了一些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首先要從生僻字詞入手,教會學生“御膳房”“迥然不同”“水榭”等詞匯的讀法和寫法,之后再帶著學生通讀全文。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應當從網絡當中尋找一些有關故宮的影像資料,包括一些航拍視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宮的內部結構和整體布局。教材當中的圖片和故宮的地圖,是平面的,小學生因為思維能力不足的原因即使借助這些圖片和地圖也很難理解故宮的布局和結構,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航拍的視頻資料,就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畫面開展閱讀活動,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三、立足學生實際,推動讀寫結合
生活即教育,生活化教學理念對于現代教育活動來說是一種十分科學的教學指導理念。生活當中有許多資源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內容,從而為學生提供繽紛多彩的教學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善于分析生活當中的教學資源,帶到課堂上,提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學生在生活當中看到美麗的花花草草,都要忍不住發出贊美之詞,看到雄偉的高山和建筑物,也會發出贊嘆。這就啟示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可以借助這些容易激發學生思想情感的事物,指導學生開展寫作活動,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黃山奇石》一課當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當中出現的一些詞語和語句進行專題教學,在一個個情境當中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例如,“陡峭”一詞,這一詞語常被用來描繪山勢的坡度很大。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陡坡的圖片,并且對學生講道:“同學們,陡峭這一詞語的意思是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它常常用來形容山勢的坡度很大。同學們一定要記住這一用法,下面請同學們在寫作當中試著使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山勢的坡度。”于是學生便會利用這一詞語試著寫一段形容山勢的語句,實現運用能力的提升。
結語
語文教學活動不是單一的枯燥的,可以是多樣的、豐富的、互動的,在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要善于運動多種手段,創造互動、高效的教學課堂,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禇水萍.淺談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1(36):69-70.
[2]馮蘭蘭.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運用研究[J].學周刊,2021(3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