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先菊
摘要: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其日后的發展有著奠基性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要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強調要不斷創新語文教學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課程評價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我國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革新。圍繞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各個學科的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不斷創新著教育教學的方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包括語言能力的運用、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審美能力的創造等。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就要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貫穿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構建科學的小學語文課程評價體系。
一、小學語文課程評價現狀
近年來,國家一直極力倡導素質教育改革,采用多種措施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由于缺乏教育理念的學習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很多現代化的教育理念都沒有得到真正踐行,很多教育教學制度改革也沒有得到真正推行。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的壓力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還是將文化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忽視了對于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使教育和社會實踐產生脫節。
因此,從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評價情況來看,一方面,部分教師將課堂教學的重點都放在了書本知識的傳授上,缺乏對于課堂活動的回顧,沒有及時、準確地對整個課堂的教學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缺少課程評價這一環節;另一方面,還有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錯誤地將自身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導致課程評價出現偏差。甚至還有部分教師只關注到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缺乏應有的關注。這不僅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也加劇了學習成績分層化,這些都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對教學過程和質量的系統性評價。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評價的結果及時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及時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不斷優化語文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發展。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小學語文課程評價體系,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二、小學語文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
結合小學語文的課程目標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要構建科學的小學語文課程評價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要堅持主體性原則。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所有的課堂教學的目標都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第一要素,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小學語文課程評價也要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將評價范圍擴大到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要根據學生特點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有側重點的評價。小學生生活閱歷不足,好奇心強,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來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主動自覺地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第二,要堅持全面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學內涵豐富,不僅包括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和審美能力等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內涵的豐富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不能單一地集中于知識層面,也要關注能力水平、教學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第三,要堅持多樣性原則。這種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和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教師一直占據著教學評價的絕對主體地位。在以教師為核心的單一教學模式被打破后,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性作用凸顯,學生開始成為小學語文教學課程評價的主體。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評價,不能僅僅由某一主體開展,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都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在開展課程評價活動的過程中,也可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使評價的結果更客觀、更具有指向性。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的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轉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觀念,開始將研究重點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始逐步獲得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決定了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受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的多重影響,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也給了學生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因此,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小學語文課程評價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將評價主體覆蓋到每一位學生。
(二)以課堂為主陣地,促進師生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主要是借助于課堂這一主陣地來實現的。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換言之,主要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素的評價。因此,評價的重點也應在于是否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堂教學中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提倡多樣化的評價機制
多樣化的評價機制是保障評價內容科學化、客觀化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是復雜的個體,對學生開展評價必須堅持多樣化的原則,要將學生作為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的個體來看待。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真正做到客觀、公正評價,以便及時調整課程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總之,在核心素養目標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需要更加全面,更加科學。
參考文獻:
[1]賈苗.淺談新課改視角下小學語文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外交流,2017(15):291.
[2]杜麗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評價方式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