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勝杰
關鍵詞:文言文 ?核心素養 ?審美意識
一、在鑒賞中提升情趣美
眾所周知,文言文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結晶,更是傳統審美情趣的體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言文短小且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但傳統文化審美趣味卻非常高。實際教學中,此種趣味性的體會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表現,也是深度學習文本內容的過程。
(一)創造情境感受文本情感美
如果一篇文章飽含真情,深入學習就要先發現并體會其蘊含的情感美。比如《伯牙鼓琴》課文中,對于伯牙遇到知音后的喜悅之情作者沒有直接描寫,但對于伯牙失去知音后的行為表現卻是重點描寫,以此表達伯牙喪失知音后的悲痛,其中“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生動體現了伯牙與鐘子期間濃濃的知音情。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課本圍繞該知音情設計了課后第二題。實際教學中,老師可先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講講如何理解知音好友,然后老師在搭配音樂誦讀課文內容“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創造特定教學情境便于學生體會文章包含的情感。
(二)通過思維訓練體會理趣美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言文內容情感真摯,而且蘊含一定道理,行文邏輯關系嚴密,理趣美是非常豐富的。比如在《兩小兒辯日》一文教學中,老師通過板書引導學生體會兩個孩子的觀點,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判斷其觀點。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能準確敘述而且有理有據,有效融合了文本邏輯關系與人生智慧,使得文本內容更具理趣美。
二、在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
文言文語言抑揚頓挫而且起伏有致,音韻特點非常突出。從古到今,“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方法。此過程中,誦讀是體會文言文音韻之美的重要途徑。《司馬光》《兩小兒辯日》的課后練習第一題都有誦讀要求。所以,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要重視誦讀,通過誦讀體會文章語言蘊含的音韻之美。
(一)老師的做好范讀引領
實際學習中,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文言文表達方式特殊,學生反復誦讀還無法理解時,老師適時范讀引領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謂再多的朗讀技巧傳授也比不上一次入情入境的示范誦讀。例如《書戴篙畫牛》一文中“尾搐入兩股間”,學生通常會將其讀成“尾搐/入兩股間”。老師范讀后,學生根據句意理解文本內容,通過朗讀準確抓住停頓點,從而有節奏地讀好文言文內容。再如《中國少年說(節選)》一文中,文本第二段語言整齊且句式工整,如果學生因詞句意思理解不準確而無法順利讀出文本內容,老師要根本文本長短句特點,富有感情地讀出課文,以此確保學生體會文言文內容的音韻魅力。
(二)引導學生豐富誦讀形式
文言文學習中,誦讀是利用聲音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因而其具有一定的多樣性特點。如《書戴嵩畫牛》一文中,作者為讀者刻畫了畫面感非常強的對話,以此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完善人物動作與表情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創造情境便于學生準確了解語句朗讀語調,從而深入了解文章內容。
三、在理解中感悟形象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統編教材中收錄的文言文人物形象都非常鮮明,例如砸缸的司馬光、填海的精衛、守株待兔的農夫等,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結合人物形象展開教學,使學生有情感共鳴,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深刻體會文言文蘊含的形象美,這是深度學習文言文內容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基于細節描寫體會內容形象美
小學階段的教材中文言文內容篇幅比較短,但人物形象卻非常鮮明。因而在文言文教學中,對于文言文形象美的領悟,老師必須要重視細節描寫的教學。如《書戴嵩畫牛》一文為讀者刻畫的杜處士與小牧童人物形象是非常鮮明的。作者用語言描寫了人物的笑,即牧童“拊掌大笑”,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牧童歡樂、活潑而且調皮的形象;杜處士“笑而然之”,清楚地表達了其沉穩與大度的形象特點。
(二)基于角色體驗感受內容形象美
審美中審美共鳴是一種重要構成,其主要指審美主體從審美對象層面感受體驗,忘記了自我。比如教學《鐵杵成針》時,在學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再引導其思考:假若你是李白,聽到老婆婆的話后會怎么想?如果與李白形成審美共鳴,學生就會懂得為什么他“讀書山中,未成,棄去”,也能了解“磨鐵杵”與“讀書”間的關系,即做事要有恒心與毅力,這樣上才能取得成功。通過此種角色體驗及審美共鳴,學生可很好地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本人物品質,從而深刻認識人生的意義。
(三)發揮審美想象力體會文本形象美
當前,在小學語文文言文課后練習題中,“用自己的話描述該故事”是普遍都有的習題。2011版語文新課標也提出語文第二與第三學段閱讀要有課文大意復述的習題。講故事是響應新課標閱讀能力的教學要求,更是檢查學生對文本內容是否讀懂的重要途徑。比如《學弈》一文中,“對照注釋想想每句話意思,并連起來講講故事內容”的課后任務完成后,學生講故事時,老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文中兩人學弈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等特點發揮想象,以此體會人物不同品質特點,充分體會其蘊含的形象美。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意識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熏陶。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解讀文言文內容,結合其他學科在課余時間進行審美教育活動,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使其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楊蕾.試析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的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6):93_94.
[2]張鳳.小古文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1(6):195_196.
[3]張程,俞學芬.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3):81.
[4]吳禮行.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探究[J].課外語文,2021(4):61_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