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珍
【摘? 要】教師教給學生知識并不是教育的本真,在教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教育的真諦。學生學習習慣的良好與否,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影響學生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發展。針對學生個體、家庭、教師、學校等多方面因素對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產生的影響,本文從“幼小”轉型、激發興趣、樹立時間觀念與規矩意識、培養交際能力與動手能力及任務意識等方面探究培養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提升農村小學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促進農村小學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推動農村教育的人才振興。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一、影響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鄉建設一體化步伐加快的同時農村學校出現了自然萎縮的現象,生源外流嚴重,入學人數急劇減少,教學質量逐年下滑,教育現狀令人揪心。選擇優質教育資源是近年來農村教育的一大趨勢,家長根據自身家庭條件送孩子到鎮上或城里學習,孩子學習環境的改變不僅加重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各種主客觀因素也嚴重制約著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學生因素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導致他們普遍好動、缺乏自制力,道德意志薄弱。正確的道德認識往往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學生對學校的一切感到好奇,表現欲強,注意力容易分散,當教師剛提出一個行為要求時,他們會很積極地配合教師去做,可幾分鐘之后就又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了,沒有時間觀念,更沒有規矩意識。大多數同學都有吃手指頭、咬鉛筆等各種小動作,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性格的缺陷養成了不良學習習慣。
(二)家庭因素
據統計,我鎮中心小學有60%左右的校外寄宿生,有將近20%的單親(或事實單親)學生,大多數校外寄宿生由爺爺奶奶陪讀。由于父母和孩子缺乏溝通與交流,爺爺奶奶關注的僅僅是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忽視甚至不會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關愛與引導。迫于生活的壓力,有一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就會去干活賺錢,把教育孩子當成教師的責任,雖然對孩子期望很高,但不懂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重視自家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只看重成績,每次考試唯恐自家孩子的成績落后。考試成績的高低與排名先后無形中成了評定孩子優秀與否的標尺,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去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不同程度地責怪甚至責罰,家長偏激的做法不但沒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而且給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負擔,加重了學生學習的壓力,甚至導致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
(三)學校因素
“幼小銜接”嚴重脫節,小學低年級學生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更需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園的教學以多種多樣的活動為主要形式,既沒有強制性的學習內容,更沒有學習任務,旨在讓孩子快樂成長;而小學的教學內容強調系統性,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以達到一定的學習任務作為預定的教學目標。凡事開頭難,孩子進入小學后首先面臨的是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轉型這個艱難過程。一年級新生入學后不能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很難跨好這一步,缺失的學前教育會給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造成一定的困難。
(四)教師因素
現如今雖然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是充斥校園,成績好壞仍是評價教師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社會評價更是以“成績”這一桿秤來衡量一個教師的水平高低,迫于多方面的壓力,導致“師者”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而輕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想著怎樣能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掌握所學知識;怎樣做題和復習能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至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被置于次要位置;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教法死板,在課堂上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內容設計不夠新穎,形式比較單一,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部分學生不會聽課或不認真聽課;有的教師不能很好地遵循“全面發展”的原則,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做得不到位;部分教師行為隨意、散漫,不注重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二、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一)家校合力,做好“幼小”轉型的鋪墊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其作用無可替代。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多元化時代,家長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學習。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學校可以通過舉辦有關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座談會向家長或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提高家長覺悟,從一定程度上指導學生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利用家長會、家訪等多種形式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詳細地了解他們在家里的生活習慣和在幼兒園與其他學生的相處情況等,及時溝通他們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和意見。教師要盡可能抽時間進行家訪,貼近他們的生活,與家長共同商量對策,家校合力,讓孩子順利轉型,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
(二)多措并舉,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與規矩意識
針對低年級學生普遍具有的拖沓、散漫、不守時、上學遲到、上課鈴響之后還顧著貪玩,不及時進教室等現象,家長和教師攜手并進,雙管齊下。
召開家長會,詳細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給家長發放學校作息時間表,要求家長盡量遵循時間表安排孩子的活動,按時接送孩子上、下學;一日三餐、午休、娛樂等都有適當的時間安排并盡量遵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嚴格遵守時間安排,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為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提前候課,提醒貪玩的孩子及時走進教室,做好課前準備;準時上課,當教師踏著鈴聲走進教室時要讓學生明白現在是學習時間,不能貪玩了;按時下課,低年級學生自控力差,40分鐘對他們來說是很長的時間。下課后,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先去上廁所,避免因為尿褲子等意外情況而影響下節課的學習。教師嚴格守時,用實際行動給學生滲透規矩意識:學校生活一定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循時間安排,決不可隨意、任性。
(三)激發興趣,教育低年級學生熱愛校園,樂于上學
教師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學生的嚴師慈母,又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關愛每一位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利用主題班會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引導學生熟記《小學生守則》,進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樹立班規班約;利用課間活動或主題活動等讓學生全面了解學校,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魅力,從而熱愛校園,把上學當作一種樂趣。興趣是前行的動力,低年級學生普遍喜歡以教師為中心,當他們熱愛學校,愿意聽從教師的教導時,就自然喜歡上學,也愿意遵循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班規班約。
(四)師生交融,培養低年級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動手能力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新的交際圈,善于交際能增加學生的自信,有利于學習習慣的培養。由于年齡、性格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不善于與同學交往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少讓自己“動”起來,上課時對教師所提的問題,不論會與不會都不吭聲;課后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理周圍的動靜。教師要對這些“靜”的學生及時關注,有意引導他們“動”起來,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后安排活潑好動、有組織能力的同學帶領他們玩,教師還可以與他們一起做游戲,引領他們融入集體。
拉校服拉鏈、系鞋帶、削鉛筆、打掃衛生等都是低年級學生必備的能力。剛入學的孩子普遍動手能力很差,如一年級大多數學生不會打掃衛生,面對這一難題,筆者充當了保姆的角色,堅持做到每天“三跟”,早操前、中午上課前、下午課外活動,這三個時間段堅持走進教室,融入其中,給學生講解怎樣拿笤帚,示范怎樣掃地,怎樣洗抹布,如何擦桌椅等。經過多半學期的堅持與努力,全班同學不僅能自己獨立打掃衛生,而且能自覺保持教室衛生,懂得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五)制訂目標,培養低年級學生的任務意識
當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后,學習任務量增多,學習時段區分明顯,需要完成更多的任務,所以教師要有目的地逐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任務意識。
低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特點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特點,用新穎的形式或趣味性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牢記學習任務。
端正的坐姿是學生認真聽講的前提,如“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放下,小手拍小手放,小手放到桌面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腳放平,身體坐直”等,在課前用兒歌的形式進行熱身可以糾正低年級學生的坐姿,迅速集中其注意力,為一節課的順利展開做鋪墊。用身體語言進行互動,如回答問題和有疑問時舉右手,聲音要洪亮,完成學習任務后用端正的坐姿告訴教師等。學習用品的擺放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不容忽視的細節,教師應告訴學生課前擺好自己的學習用品,因為有條理地擺放學習用品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專心聽講。
教師示范,讓學生理解并牢記“一尺一寸一拳頭”的寫字要求。在教室的顯眼位置張貼配有握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口訣的墻貼,圖文并茂地幫助學生掌握寫字要求。剛開始書寫時,作業量要少,要求一筆一畫盡量寫好每一個字;對個別書寫太慢的學生還可以適當減輕作業量,幫助其跟上全班同學前進的步伐。隨著書寫能力的提高再適當增加他們的作業量,保證每一位學生用正確的寫字姿勢完成作業。
三、結束語
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受家庭環境、個人心理、品格修養等因素的影響,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一、二年級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農村小學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學習階段,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不斷實踐,努力尋求有利于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最佳策略,形成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從而積極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讓農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完美的教育,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讓好習慣產生無形而巨大的力量,促進農村小學學生全面發展,幫助他們乘著自信的風帆,走向成功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孫宏艷.小學生的21個好習慣[M].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2]木紫.小學生學習習慣關鍵培養[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探究》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TS(2020)GH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