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紅
摘? 要:問題導學教學法包括五個環節:新課引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應用探索、總結歸納。文章闡述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邁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法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相融合。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核心素養
問題導學教學法與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式教學,以及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教學法、20世紀初美國杜威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都有著相似的理念。問題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有深厚理論、有教學模式、有實踐案例的教學方法體系。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文章主要探討如何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新課引入環節
上課前,學生處于自由活動的狀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上課時學生必須要集中注意力,要對知識保持一種興趣盎然的狀態。因此,問題導學教學法第一個環節“新課引入”很重要。新課引入也可以提前準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中有一項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核心素養,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還有一項綜合表現為學會學習核心素養,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在教學新授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完成教師設計的問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待教師整理學生的問題后,科學設計問題導學教學法第一環節“新課引入”中的問題。
二、概念形成、概念深化環節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能力是一個人的硬實力,品格是一個人的軟實力。在問題導學教學法的第二、三環節,即概念形成、概念深化中,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學生最核心、最根本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設置的問題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有理有據,以已有事實、數據、證實的知識為依據;(2)有條理,合乎邏輯、事物聯系、發展規律;(3)有深度,直抵事物本質。另外,教師也要具備一定深度的數學素養和專業能力,能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依據學生的思維表現,追加課前沒有準備好的問題,或者讓學生去發問、提問,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在設置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能夠培養學習能力。當學生獲得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后,會逐漸形成終身發展的意識。
概念形成前,教師要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把自己思考的問題內化后用自己的語言傳遞給教師、同學。如果表述正確,說明真正理解了知識;如果表述錯誤,說明還沒有理解透徹。表達能力是核心素養關鍵能力中學習能力的綜合表現。只有通過表達,知識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轉化,升華為能力,否則學生吸收的可能是惰性的,而不是活性的知識。在概念形成及深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機會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如學習的自律、與他人關系中的尊重、做事及思考問題的認真負責、遇到困難后的抗挫力、助人為樂的精神、與人和睦相處、愛國主義情懷、誠信、寬容、感恩、最優化決策的選擇等,這些都可以穿插在教學活動中抓住機會加以培養。
三、應用探索、總結歸納環節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六大核心素養。在問題導學教學法的應用環節中,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2必修》“2.3.2 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時,對第72頁例3可以進一步追問:(1)你能發現哪些平面互相垂直,為什么?(2)三棱錐最多有多少個直角三角形?(3)根據例3,你還能編創出一道類似的題目來考一考同桌嗎?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又如,在教學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必修》“3.2.1 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第112頁中的例1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與數據分析、數學運算能力。恰當的練習題可以使問題導學教學法應用探索環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在應用探索環節中設置了哪種題型,教師都可以展示學生正確和錯誤的做法,適當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小結時消化知識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題思路,總結數學知識及數學思想方法。解答習題有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正確解題;第二種境界是一題多解;第三種境界是多題一解;第四種境界是發現定理。教師如果能讓學生達到第二、三種境界,便可以防止學生思維的表層化,如果能讓學生達到第四種境界,便是學生走向核心素養的一個突出的表現。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模式有很多種,但是問題導學教學法無論在哪個時期都是非常適用的。筆者通過所學習的理論指導實踐,問題導學教學法下的新授課、探究課、復習課、講評課、習題課等都能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相融合。
參考文獻:
[1]黃河清. 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法[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