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胡建同
[摘 要] 兒童詩充滿童真、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給人帶來想象空間。小學高年段是培養兒童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時期。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引導兒童發現詩歌的美。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具象、吟唱涵泳、情景相生等方法提高兒童詩歌審美和創作能力。
[關鍵詞] 詩歌;審美能力;創作能力;培養策略
兒童詩充滿童真、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給人帶來想象空間。詩歌中的形象使兒童對美的感知具體化,可以調動兒童的感官系統,幫助兒童捕捉生活中的美。教師應該進一步創設審美情境,幫助兒童提高對美的感知能力,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當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后,兒童可以作為獨立的審美主體自發進行創作,表達自己對美的認知,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一、 借助具象:打開詩歌大門
具象是具體的形象,是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在腦海里形成的雛形。將圖畫應用于詩歌教學既有助于調動兒童的感官系統,又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兒童對詩歌的理解。
(一)形象思維打開詩意世界
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指出,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仍帶有很強的具體性。因此,形象思維對于學習、創作兒童詩來說非常重要。兒童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兒童詩的特性,通過自身的想象力來體會詩歌中的美,讓美感具體化。[1]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兒童認知的特點,通過展示圖片、圖畫,播放音樂等形式,借助直觀化的手段,引導兒童在腦海中感受詩歌的美。
(二)具象人物走進兒童內心
兒童本位觀是指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兒童解放天性,更好地成為自己。國內外許多教育學家都認為喚醒人的潛能非常重要。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產生具體、直觀的感受很重要,其中配樂朗誦是一種途徑。例如,在教學《綠》這首詩時,為了激發兒童的創作興趣,教師通過配樂朗讀讓兒童把春天的感覺讀出來,同時讓兒童通過想象把詩歌中的“綠”具象化,引導兒童將腦海中“綠”的形象畫成一幅幅畫。
(三)調動感官獲得審美感知
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兒童感知這個世界,可以提升兒童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花之歌》這一課時,筆者將鮮花帶入課堂。芬蘭教育委員會課程發展中心主任哈梅琳曾說,芬蘭的現象式教學之所以能夠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實質在于:基于現象的教學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從現象或話題的選擇到課堂實踐和學習,再到學習效果評估,學生都是實施的主體。[2]
二、 吟唱涵泳:提升鑒賞能力
詩歌講究節奏美和韻律美。在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為詩歌配樂,充分尊重兒童的審美。從日常吟唱到仿寫再到提煉規律,在反復練習中,兒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會得到提高。
(一)日常習得,形成習慣
所謂審美經驗,亞里士多德認為,審美經驗大致有六個特征,其中人的審美快樂來自看到的、聽到的及感受到的和諧之美。皮亞杰認為,“同化”指把給定的東西整合到一個早先就存在的結構之中。審美主體的心理由豐富的內容構成,包括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及日常的思維習慣等。
(二)仿寫詩歌,豐富體驗
兒童在模仿美的事物時,其心靈也得到了凈化。通過仿寫詩歌,兒童的表達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筆者曾嘗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仿寫兒童詩。仿寫豐富了他們創作兒童詩的體驗。例如,有個學生在學完《綠》這首詩后,仿寫了小詩《藍》,其中有個片段是這樣描寫的:空氣是藍的,大樹是藍的,小花是藍的,水也是藍的。
(三)反復吟誦,提煉規律
當兒童仿寫時,他們要對詩歌的主題進行提煉,要對詞語進行搭配組合,要對韻腳進行構思。學生在不停地吟誦中,習得語感,發現韻律。例如,有個學生這樣寫道:
在我的家里,
有一只“三花”。
仿佛去了畫師的家,
身上畫滿了花。
毛茸茸的腦袋,
輕盈的步伐瀟灑。
根根胡須飄揚,
肚子如雪花。
在明亮的窗前,
端坐著這三只“三花”。
四周徜徉著,
金燦燦的光華。
這個學生精心地設計了韻腳,其中的“花”和“華”,“花”和“灑”韻腳押韻,形成了韻律美。仿寫后,學生們反復地吟誦。課上有學生將自己寫的詩配上音樂進行朗誦,雖然學生們的音調各不相同,但都有獨特的韻味。
三、 情景相生:助力詩歌表達
教師可以依托情景來激發兒童的情感,提升兒童詩歌創作的水平。
(一)創設情景,激發靈感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階段特征設置情境有助于增加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即便在教室里,生活的春風也應該吹拂進來,讓語文帶著生活的盎然春意。[3]李吉林老師曾經鼓勵語文教師大膽地將課堂搬到戶外,在生活中挖掘教育的資源,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二)移情投射,物我合一
移情就是主體將自己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變成事物的屬性,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兒童對于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兒童通過各種方式來消除自卑感,追求優越感。[4]教師可以帶學生去戶外上課,讓他們親近大自然,體驗勞動的辛苦,將情感遷移到大自然中。
(三)大膽實踐,鼓勵創作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詩歌。通過仿寫、朗誦、創作,學生們已經慢慢喜愛上了原創詩歌,筆者繼續鼓勵他們大膽實踐,積極創作。一個溫暖的日子,我們班舉辦了一場原創詩歌分享會,學生們興趣盎然地拿出自己的小詩集,躍躍欲試。一個孩子的分享很有趣:小老鼠,你可以吃我的奶酪,但你不要老待在墻角,看外面的世界,要比墻角大出萬倍億倍。也有孩子對自然風景很感興趣,寫道: “小雨如絲如縷,綠了柳樹,紅了桃花,偶爾響起的春雷,猶如鬧鐘,喚醒了萬物枝頭的嫩芽。”通過創作一首首小詩,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提升,創作的思緒也繼續飛揚。
審美能力是兒童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進行兒童詩教學時,需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引導兒童發現詩歌的美,激發兒童學習詩歌的興趣,發散兒童的思維,鼓勵兒童進行大膽創作,最終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龔慧葉.童詩飛揚 , 潤澤心靈——淺談幼兒園兒童詩教學 [J].好家長,2014(20):22-24.
[2]午昱.我們仍在“應試”,芬蘭卻已采用“基于現象的教學”[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93415.
[3]李吉林.情境教育:一個主旋律的三部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4][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