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班級內的學生一視同仁,從教學設計、所講授的知識難度來說基本是一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并不一樣,在接受同樣的內容時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解決教學中的這一問題。新課程標準下的分層教學不僅將知識按難度等級進行分層,也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進行分層,全面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基本策略;
引言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因為高中生個體環境與能力差異,其學習效率也參差不齊,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能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以更好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的個體發展創造條件。通過分層教學,能有利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對學生進行分類會影響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師在分層時要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情況下,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提供學生幾個維度作為參考,即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堂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通過制作問卷調查,讓學生先自主定層。層次有A(優秀生)層、B(中等生)層、C(基礎薄弱學習困難生)層。這個層次是不固定的,會隨著學習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隨時關注分層后學生的表現,尤其是對于分到差組的學生,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學生意識到分層教學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正確的看待分層,專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合理分層
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之后,高中數學教師要對數學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標準進行合理分層,這樣才能為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環境.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上,不同層次學生對數學內容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若為能力較弱的學生安排較難的教學內容,學生自然很難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為此,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對高中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基于此對高中數學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然后再為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一樣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對于低層次學生可以安排一些基礎性的數學概念,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學生創新思考的問題,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層次學生均能夠有所發展.除此之外,在明確教學內容之后,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分層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學生能力、素質各方面的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優化高中數學教學,有效發揮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三、設計分層問題
對問題進行分層,設計針對性的問題,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背景下有效提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已對班級中的高中生依據學情進行了合理分層,每一個層次的高中生都有其層次的特點。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提問的問題均一致,那么分層教學也失去了意義,難以發揮出其優勢。例如:以“指數函數”為例。在指數函數學習之前,高中生已經學習過了函數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以及函數的基本性質等,高中生對于函數已有相應的認知。在指數函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出課題。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的教學目標應為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以及性質,會簡單的應用。因此,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為:指數函數有怎樣的特征,指數函數的性質是什么?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應以知識鞏固和提升為主,需要學生在掌握指數函數概念、性質的基礎上,能夠畫出函數圖像,能夠根據函數圖像自主探究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因此,教師將問題設置為,給出相應的具體題目,讓高中生結合題目信息畫出函數圖像,結合函數圖像分析與探究相關的內容。對于A層次的學生,本身已經有很好的基礎,相信基本的數學知識對于A層次學生來說沒有難度,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應拓展為主,以增強其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層次的問題設置為,自主分析與探究一般指數函數與特殊指數函數的的圖像與性質,并將a>1以及0<a及值域等相關的內容。通過對問題進行分層,能夠讓問題更具針對性,讓班級中的全體學生都有參與數學課堂學習的熱情,在問題的探究中,幫助全體學生取得進步。
四、作業分層
以往的作業布置千篇一律,造成尖子生吃不飽,進行了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而基礎差的學生又吃不了,跳一跳也達不到,失去學習信心.所以,作業的布置也應體現出“分層”思想;作業的題量,作業的難度,因小組不同而有所區別,并且作業按所分A、B、C三組收發,由組長統一負責,這樣既避免讓老師感到頭疼的學生抄襲作業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成功,樹立自信,加深對老師的感情,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念。
五、對學生評價進行分層
評價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預習情況、課上表現、作業情況和考試成績等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涵蓋學習的全過程。通過評價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學習上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激勵學生不斷的超越自我,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
結束語
總之,基于高中數學的分層教學,通過對學生分層,即A、B、C三組劃分,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自主的環境中探究知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不僅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基本技能的不斷提高,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實現了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是新課改精神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偉.分層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高中數理化,2021(S1):64-65.
[2]趙生武.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99):106-108.
[3]芮佳明.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新課標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3):83-85.
[4]劉娜.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探究[C]//.2021傳統文化與教育創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21: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