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 楊光
摘要:社會資本理論是近40年來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一種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理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解釋力和影響力,被廣泛應用于哲學、教育學、政治學、管理學以及社會學等領域。從社會資本的視域多維度、多層面、多態勢地考量《馬原理》教學活動的應然性狀態,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方式實施當下的創新,總結《馬原理》教學進程中取得的創新成果以及根據,分享推廣《馬原理》教學經驗,促進下一步教學探索的深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原理;教學創新;成果;社會資本;視域
社會資本理論是一種適應性、解釋力和影響力很強的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理論,從社會資本的視域多維度、多層面、多態勢地總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馬原理》)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探索《馬原理》教學活動的應然性狀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便捷性,首先直面當下《馬原理》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境是開啟理論探索的邏輯起點。
一、《馬原理》授課過程中經歷著的痛點
《馬原理》課是目前我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最重要課程,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理論性最強、知識點最多、跨度最大的一門公共課程,是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關鍵課程,該課程旨在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自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課題組認為《馬原理》課程教學效果還不夠理想,沒有完全達到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標準要求,與我國廣大人民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不少的痛點,概括來說,痛點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教學目標達成度低
學生對《馬原理》課程性質認識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教學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機械性記憶,碎片化理解,膚淺認知,理論脫離實踐的現象很普遍。
(二)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
課程教學內容抽象枯燥,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低,趣味性、互動性、時代性不強;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模式陳舊,灌輸性、單面性、說教性成分明顯;理論邏輯不嚴謹,解釋性、說理性不強。考核機制片面化,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踐行的水平。總體來說,《馬原理》課程開課時間不足,難以深入全面開展課程教學。
(三)龐雜信息干擾的程度加強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的普及化與大眾化,在信息傳播內容碎片化和龐雜化的催化下,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和踐行呈現出不確定性、復雜化、被干擾性的狀態。
(四)《馬原理》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公共課教師的業務素養和教學能力總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限制了《馬原理》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馬原理》課程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提升《馬原理》課程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面對當下《馬原理》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痛點,我們始終在堅定《馬原理》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要用社會資本多維度、多層面、多態勢的創新視域探索提升《馬原理》教學實踐的針對性、趣味性與實效性。
“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在《馬原理》課程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重大的促進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
《馬原理》主要講授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理論,以及在這種理論指導考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論證了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依據和發展路徑。《馬原理》課程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認識論與實踐論的高度統一,其中凸顯了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特點,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提升《馬原理》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效性的動力源泉。
目前《馬原理》課程的授眾群體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他們具有能動意識明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接觸面廣的主體性特點,為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有的放矢,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進行理論講授闡述。同時,采取融合性教學方法,把當下社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等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以便達到親近時代,親近學生,與學生共情、共鳴、同頻共振的狀態,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豐富《馬原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參與性。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在遵照教材規定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融入一些經典著作、人物傳記以及地域文化元素,來提高《馬原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
增強《馬原理》課程的實效性,是當下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主要目標,當下增強《馬原理》課程實效性的方法首先要呈現《馬原理》的真理性和信服力,充分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性與魅力,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實踐性和真理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
為此《馬原理》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一定要理論有深度,學術有高度,實踐有溫度,讓學生真正有所獲,有所得。
三、《馬原理》教學創新的重點性
增強《馬原理》教學效果,應著重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追溯《馬原理》教學實踐中歷經的痛點,無論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還是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夠深入系統,或者是對基本原理存在的模糊認知等問題都可以歸結于沒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全面貫徹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問題地開展對學生實施思政教育活動的體現。
(二)創新《馬原理》教學內容
《馬原理》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要講透講好這門課程,必須首先建構起穩固的四梁八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框架,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統領各個學科的知識點,實施各學科的跨界性融合。同時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黨史宣講教育,形勢與政策學習,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抗疫精神的發揚,學生教育工作等鮮活的思政元素與《馬原理》課程教學相結合。
(三)創新《馬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
要探索分類分層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學科背景,進行因材施教、量身定制的教學設計創新,以便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教的目標。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馬原理》課程教學要適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加強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各項工作變得靈活起來,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馬原理》教學的時代性、適應性和便捷性。目前的超星、慕課、藍墨、釘釘、QQ、微信、雨課堂等教育平臺為學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實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本質上決定了加強實踐教學的必然性,要努力探索各種實踐教學途徑、載體和平臺,使其與《馬原理》課程的理論教學相統一,以便起到相得益彰、彼此促進的效果。
(四)創新《馬原理》教學方法
以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為基礎“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3《馬原理》課要增強親和力,還必須契合客觀實際情況,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
積極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也被稱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這種PBL 教學法秉承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成果產出為目標的 OBE 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法與《馬原理》課程的內容和目標具有內在契合性,通過情境導入、問題提出、分組討論、成果展示、評價反思和總結六個步驟環節,實現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提升,以滿足新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要求。
體驗式教學法,隨著新時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體驗式教學法逐漸成為能夠提高大學生學習“原理”課主動性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景還原的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并從預設的情境中去思考、理解、驗證教學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的一種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提高了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新《馬原理》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馬原理》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能大大促進《馬原理》課程教學效果。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態勢、多主體的的課程評價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要著重從同行評價、領導評價、自我評價、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短期考核、長期考核、動態評價、靜態評價、常態化考核與不確定性考核等方面進行,同時要適當調整理論考試與實踐考核的權重比例。
四、《馬原理》教學創新價值的共享性
經過以往我們對《馬原理》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創新,我們課程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積累了一些富有價值的經驗。
首先,學生的精神狀態、行為習慣、意志品格、思想覺悟、精神境界有了明顯提升,呈現出積極向上、陽光開朗樂觀的心態。其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自信明顯增強,理論考試成績明顯提升,每個教學班平均成績都在95分之上。再次,學生的政治認同、政治熱情、政治意識、政治思維、政治能力、政治覺悟等政治素養顯著提升。最后,學生的意志品質、理想意志等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可持續學習、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
《馬原理》課程教學實踐充分證明,采用社會資本的視域多維度、多層面、多態勢地進行創新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在堅持變與不變、內因與外因、確定性與偶然性、主體性與客體性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探索《馬原理》課程教學的應然性狀態,具有重大的探索創新意義,對于踐行“學無定法、教無定法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方針具有促進作用。
我們課題組秉承以提升教師素養和綜合能力為核心,營造良好的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和輿論氛圍,達到課堂教學的協同效應,形成課堂教學的工作合力的教學范式,對推進今后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鄭劍 1969年11月 山東省微山縣 濟寧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副教授 博士 社會認識論、社會資本論
[5]楊光 1992年8月 山東省郯城縣 濟寧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助教 碩士 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