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當前中職語文課程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其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原因,思考解決的方法,結合教學實踐,嘗試提煉中職語文古詩詞課程思政元素。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古詩詞教學
隨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歷史上首個語文課程標準——《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中職語文教學迎來了新時代的改革。《課標》指出,中職語文應當在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職語文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與探究頓時遍地開花,但難免良莠不齊,因語文教學主要以課文為主題內容,不同課文的內容與形式差異較大,更何況還有教師和學生兩者讓課堂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學生的課堂反應須由教師當場靈活應對,不同課文的思政元素則可以提前探究、確定。相比現代文來說,古詩文教學結合思政教育更容易讓教師犯難:光是讓學生理解內容已經很費勁,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更是有強行將兩個時空拉拽在一起的違和感。作為語文教師,即使在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也追求“潤物細無聲”的詩意。筆者調查了當前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嘗試結合自身實踐探索可行策略。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思政教育現狀
1.實際課時過少,課程思政教育無法實現
正如筆者在《中職動漫專業的古詩詞教學探究》一文中指出的,當前中職語文課程存在課時少的客觀不足,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古詩詞篇目內容、思想感情、藝術手法的講解,而這些本不難理解的內容,因古詩詞語言的特殊性,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便需要教師使用各種方法來為學生解惑,這個過程耗時頗多,往往導致課程思政教育幾乎沒有實施的機會。
2.教師不夠重視,課程思政教育遭到忽略
有的語文教師本身專業功底深厚,喜愛古詩詞,也擅長引導學生賞析古詩詞,教學效果很好,但教師不重視思政教育,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挖掘、提煉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因此,雖然課堂“詩意”充足,但白白錯過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大好時機。這就好比一個美味的蛋糕上有許多漂亮的點綴,但蛋糕卻歪七扭八不成型,讓人惋惜。
3.思政教育生硬,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有的語文教師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注重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語言、形式生硬,讓學生產生“跑題感”,達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些教師把話題扯得太遠,硬生生地把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連原本該有的教學效果都沒達到。
二、原因分析及改進預期
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政教育之所以出現不如人意的現象,其原因有二:
1.客觀原因:課時過少
中職當前語文課時過少,導致上課像“趕工”,古詩詞的特殊性使其教學相比現代文教學而言難度更大,更需要充足的時間讓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細嚼慢咽”,其教學效果絕不是“狼吞虎咽”式可比的。但“細嚼慢咽”式的教學在過少的課時這一客觀限制下難以實現,更遑論再疊加的思政教育。退一步講,假如教師不追求對古詩詞的細致講解和讓學生徹底理解詩詞內容的教學效果,愿意“趕工”讓學生“狼吞虎咽”地學完一首古詩,外加思政教育,敢問這樣“狼吞虎咽”式的思政教育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或許兩種目標都無法達到了。因此,許多教師在現代文教學中能結合思政教育,但到了古詩詞教學中無法很好地實施思政教育這種情況,便很好理解了。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增加課時。所幸《課標》已頒布,很快中職學校的語文課時將切實增加。屆時,古詩詞教學結合思政教育,將能更好地實現,也將帶給我們更特別的語文課堂,從而培育出更多深愛傳統文化又充滿正能量的學生。
2.主觀原因: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
上面說到的有些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或進行“生硬”的思政教育,這兩類教師均是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前者只注重語文學科教學,忽略了學生接受教育并不只為增長知識,更是為了成為“完整的人”的實際需求;后者雖留意到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也嘗試在學科教學中完成思政教育,但對思政教育理解不夠準確,以為思政教育就是上政治課,無法做到“潤物細無聲”,從而導致思政教育和學科教學的割裂感,這種做法有時甚至引起學生的不耐與反感,與思政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要解決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主觀因素導致的思政教育不足,重點在于讓教師了解“課程思政”的理念,明白新時代中職教學改革中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白“課程思政”并非簡單粗暴地將思政教育手段與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捆綁或是在課堂教學中灌輸思政內容。相反,若能做到高度提煉語文古詩詞的思政因素,巧妙地融合在古詩詞教學中,讓詩意的引領與鍛造學生思想的神圣使命同向而行,形成“潤物細無聲”的協同效應,這才不辜負古詩詞的雋永魅力。
三、古詩詞思政教育元素探索
筆者贊同學科教學課程思政的理念,也留意到了自己和身邊語文教師在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融合思政教育時的不足之處,不斷思考改進,嘗試探索出古詩詞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期讓古詩詞教學的課程思政更自然、更有效。
1.視愛國詩人為楷模,榜樣力量引領愛國情懷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者往往是名流大家。這樣的詩人大多心懷天下而其人生經歷又往往復雜曲折,更讓人贊嘆的是詩人們百折不改初心的壯志或歷經磨難仍豁達灑脫的胸襟。教師借助古詩詞教學帶領學生認識了解這些才華橫溢又品性堅韌的詩人,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有相似的優秀愛國詩人為國憂、為國樂、為國夙興夜寐乃至奮不顧身。這樣的榜樣在前,作為中華兒女,自當為國為家為社會而努力學習,方不辜負先人的努力與期望。
2.析內容賞經典,傳統篇章樹立文化自信
語文教材中的詩詞選的都是中華詩詞的經典篇目,幾乎每一首都是一個流派的巔峰之作,這樣的作品無論是內容、思想感情還是語言藝術都獨樹一幟、無可挑剔,而將這些呈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漢語言文字。在帶領學生研讀經典、品味語言的同時,教師對專業、對祖國文化的熱愛與解析足以帶動學生進一步了解、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而為自己身為華夏子孫而自豪,因自己民族的璀璨文化而自信。
3.化內容為形式,勞動教育貫穿教學過程
除了常規的在課前課后借助網絡學習平臺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外,筆者還嘗試創作課本劇,并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自己選角色、背臺詞、租服裝、錄視頻,整個過程教師除了必要的指導,其它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個過程沒有教師喋喋不休的思政灌輸,但學生需要完成許多工作,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勞動教育,可謂“潤物細無聲”的完美呈現。
四、思考
課程思政教育并不只是枯燥的灌輸,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與之相結合并不違和。相反,只要教師能夠把握新的改革理念,積極投身教學改革,提煉好古詩詞的思政元素,不斷思考探索新的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方法,就能讓中華古詩詞這棵“古樹”煥發立德樹人的蓬勃生命力,將學生培養成新時代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S].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汪永智,譚河華.中職語文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提煉——以韓愈《師說》為例[J].思政視角,2021.
[3]林少玲.中職動漫專業的古詩詞教學探究[J].廣東教學報(下旬刊),2021,3648(4):21.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