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龍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政策的不斷推進,對于高中數學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隨之產生了全新的授課方法,即分層教學。它是指將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開教學,也是當前教學管理的發展趨勢。而在哪些方面進行分層則是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文章針對高中數學中的分層教學原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引言: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學習態度是大不相同的,這也是導致成績差別較大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數學科目,它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對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為了保證課堂效率,教師需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細分學生之間的差別而后針對性的制定課件內容,是提高學習能力和數學成績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多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用單一的方式向學生傳輸知識點,一概而論的方式無法全面照顧到班級內的所有認,大大影響部分跟不上進度同學的學習自信心,久而久之導致其對數學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授課方式,采納分層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第一階段是以高標準高要求為中心,帶領數學能力優秀的同學展開提高訓練。第二階段是以夯實基礎為主,保證完全消化課堂內容即可。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一必修第一冊教材中的《函數的單調性和最值》一課,針對第二階段同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觀察一些函數的特征,形成函數單調性的直觀認識,在通過具體函數值的大小比較,認識函數值隨自變量的增大或是減小的規律,由此得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并能數量應用定義判斷與證明函數在某區間上的單調性。而第一階段的同學則要有更高的要求,學會運用函數圖像理解和研究它的性質,并能夠畫出函數的圖象,利用其單調性和圖像求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大或最小值,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學上的過高要求以及學習難度,從而減輕大家的學習負擔,既保證基礎一般的同學在數學科目上重拾信心,又滿足了成績優秀學生更高的數學需求。
二、課堂設問的分層
根據教學內容而設置的分層提問,同樣對分層教學的進一步實施起到促進作用。不僅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更是應該符合教學對象的可接收原則。教師在課前就應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從大家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差異進行提問,保證所有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有效調動班級氛圍,為大家營造出和諧、愉快、高效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二數學必修第一冊教材中的《空間直角坐標系》一課,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我們在建立一個空間直角坐標系時,空間中的任意一點是否可用對應的有序實數組(x,y,z)表述出來呢?而后在黑板中畫出正方體,針對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建立展開研究。建立之后針對空間中任意一點M如何用坐標表示,此問題可以讓班級同學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研究,總結出答案后派一名代表做最后發言。在本節課中教師設置了不同難度的問題,先以引導的方式重點關心基礎一般的同學對重點知識有大概的掌握,而后逐漸提高難度,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探討,在互相幫助下完成課題研究。最后設置拔高問題來鍛煉能力出眾的同學,以此全面保證了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
三、作業布置的分層
復習在學習過程中同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完成新課學習后的及時鞏固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查缺補漏,由此便突顯出作業的重要性。而作業布置同樣是分層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對不同層次的同學有著不同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完成作業的數量和難度上。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一數學必修第二冊教材中《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一課,在課后作業布置方面,對于基礎一般的同學完成對應練習冊中的習題即可,保證他們能夠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導出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并且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成績優秀的同學則在完成練習冊習題的基礎之上,熟練掌握已知一個角的三角函數值求它三角函數值的方法,適當增加一些技巧性題目,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在面對考試中千變萬化的附加題時能夠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獲得更加理想的分數。教師通過作業分層的方式,進一步踐行分層教學的理念,在學習目標、授課以及總結三個方面全面落實分層思想,保證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夠在承受范圍內進行最高質量的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原則及策略不僅體現在教學目標、提問以及作業三個方面的分層,還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徑需要教師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幫助學生快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以及考試成績,同時便于教師全面了解班級同學的基本情況,帶領大家共同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雒來香.注重因材施教,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41.
[2]王蓮明.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教師,2020(S2):70.
[3]董永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