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云
摘要:支架式教學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指導思想,具體指教育者通過分解復雜知識、搭建知識框架等幫助學習者深刻理解知識。支架式教學與生物課堂的結合能夠使生物教學走在學生學習前列,引導學生了解生物知識,提升生物素養。因此,本文深入探究了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學的發展路徑,以期為生物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學;策略研究
傳統生物課堂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形式為主,學生學習自主性欠佳,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也有所不足。支架式教學的開展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寬廣的自主學習空間,并促成知識的結構化與直觀化,有助于學生深入知識內核,把握生物學習的本質。、
1結合已有知識,構建基礎支架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已形成一定的生物知識基礎。新授知識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構建基礎支架,啟發學生調動舊知識探索新知識,更為直觀地了解知識內容,并鞏固已有知識基礎。例如,在復習“有氧知識”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之與線粒體結構知識串聯,帶領學生回憶分析有氧呼吸中酶分布情況,了解有氧呼吸每個階段發生的具體場所,從而有機連接各知識點。同時,教師可設置問題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思考,如:將階段反應物改成脂肪,會使得有氧呼吸的氧化過程發生變化反應嗎?提出問題后,教師應為學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耐心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階段元素比例的變化,從而達到鞏固舊知、深化新知的效果,使學生逐步構建起生物知識框架,完善自身生物認知結構。
2搭建范例支架,降低知識難度
高中生物知識有著明顯的抽象性特征,且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若學生難以調動抽象性思維透徹理解生物知識,那么在解決現實問題時也難以做到靈活運用。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搭建范例支架,賦予抽象化的知識以形象化的體系,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生物知識。例如,在教學“遺傳定律”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豌豆性狀的雜交實驗作為范例支架解釋抽象的理論,顯然,學生對直觀的豌豆實驗的了解度與接受度也更高。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物體、提出疑問、合理假設、論證推理等一系列活動得出實驗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首先會以豌豆的一對性狀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豌豆性狀多樣,為增強實驗的說服力,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實驗,使用基因的分離定理構建知識框架,降低知識學習難度。
3設置問題支架,提升學習能力
實際教學中,問題設計一直是優化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學情設置難度遞增的問題鏈,引導學生調動高階思維參與生物學習活動,進而改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生物膜”相關知識時,考慮到質壁分離及復原知識存在一定理解難度,教師可設置一些基礎性問題驅動學生繼續更深層次的探究與學習,如:構成滲透系統條件有哪些?該系統建立在什么作用原理之上?原生質層指的是什么?問題教學的實施改變了以往枯燥的師生單向問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思考與探究的快樂,進而更愿意參與到生物學習中。又如,在講解“生物膜鑲嵌模型”時,教師可設置問題為:在歐文頓的推理下,還需要提取分離生物膜的成分嗎?需要再次鑒定嗎?請你說說細胞膜蛋白質分子及脂質分子構成細胞膜的過程,鑲嵌模型存在缺陷嗎?通過設置問題支架,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引下由淺入深地思考生物膜相關知識,自然推進教學流程。
4引入工具應用支架,激發生物學習熱情
高中生物知識繁多復雜、抽象性強,如何化抽象知識為直觀形式一直是一線生物教師關注的問題。信息化背景下,可供教師選擇的輔助教學工具越來越多,教師可引入工具應用支架,借助教學工具向學生講解知識概念及結構變化,并以視頻、動畫、圖片等為生物課堂增添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相關知識時,考慮到僅憑教師口頭講解,不僅難以形象解釋該部分知識,還會分散學生注意力,打消其學習積極性,筆者便將教材中靜態的圖像轉化為動態的畫面,以動態演示呈現細胞的運動軌跡,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又如,教學“DNA分子結構”時,教師可將立體模型作為教學工具,讓學生實地觀察DNA分子結構,形成牢固記憶。再如,講解“中心法則”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使用Flash視頻展示翻譯與轉錄過程,為學生創造深入認知生命體態的平臺,從而感受到生命體的神奇之處。
綜上所述,支架式教學與高中生物課堂的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模式遺留下的弊端,并顯著提升生物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生物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可通過結合已有知識,構建基礎支架;搭建范例支架,降低知識難度;設置問題支架,提升學習能力;引入工具應用支架,激發生物學習熱情等策略構建完善的支架式教學結構,幫助學生切實掌握生物知識及實操技能,強化生物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吳敏燕.思維可視化視野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J].安徽教育科研,2021(36):11-12.
[2]牛重娥.“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構建策略分析[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