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浙茸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于建設性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要具備優秀的文化知識儲備,還要掌握良好的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高職課程當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減少了學生的課后作業的數量與時間,也代表教師對學生的課后時間利用率變低了,在此情況下要想保證并持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就必須要對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關鍵詞:雙減;職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
引言:
雙減政策是旨在幫助學生減少學習壓力,保證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傳統教學一般由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復習兩方面構成,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原始的教學程序出現沖突,這對于高職教師而言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教師既要保證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效率,也要保證學生的知識鞏固質量,同時也要能夠遵守并貫徹雙減政策的核心。以此,教師必須要對現行教學整體當中落后的、錯誤的、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教學理念與方式進行舍棄與優化。
一、優化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課堂教學大多是由教師的基礎理論概述與學生的實際操作組成。長時間的理論概述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自身的注意力無法持久的集中在教師或課本之上,發呆、開小差、交頭接耳等情況時常出現,沉悶的課堂氛圍也讓學生無法深入學習。實際操作環節也大多是跟著書本的步驟進行,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致與熱情。課后作業也因為雙減政策而減少或取消。這說明原始的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的教學模式已經于當前的政策與教學風向不匹配,要及時的對教學模式進行轉變與優化,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打造多功能信息技術課堂。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雙減政策的內容與核心,要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保證學習質量,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教師要對原始的教學計劃去蕪存菁,將其中有效地理論與方式保留,落伍的理念進行舍棄;理論知識的灌輸與實際操作是必要的,但可以改變講課與實踐的方式。在進行理論知識概述時融入一些生活元素,使繁雜的理論生活化,學生更容易聽懂;實踐操作時,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操作,規劃大概的方向,制定目標,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探索,通過查閱書籍、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的方式進行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深入到問題的解決與目標的達成之中。
同時,教師可以將知識鞏固這一內容加入到課堂當中,使課堂的職能更加豐富,也保證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掌握。教師可以采用內容穿插的方式將所學內容整合到新知識當中,使二者之間具備承接性與關聯性,幫助學生梳理各知識點當中的關系,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明確,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增加課堂職能的方式來保證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質量,不僅改善了原始教學模式沉悶、死板、單一的教學氛圍,也幫助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當中,不再是以被動的狀態進行學習,培養了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代替了課后作業所起到的鞏固效果,以此貫徹雙減政策的核心。
二、了解學生情況,完善教學計劃
其次則是要能夠完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教師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教學計劃關乎到整體的教學節奏。在平時的教學當中,經常會出現因為學生學習基礎與技能水平不平衡而導致學生整體水平停滯不前的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明確學生的基礎情況,并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教學措施,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效率。
例如:對于信息技術水平較低的學生而言,一味的進行新內容的學習是錯誤的,應該注重此類學生的基礎技能掌握情況,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的進行學習,適當降低學習內容與目標的難度,幫助其建立學習自信,逐漸提高其信息技術能力。而對于那些基礎扎實、信息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當前的教學推進速度與教學內容和已經無法滿足其對自身技能掌握要求,教師可以帶著此類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與學習,掌握更加深奧的理論知識與更加復雜的實踐操作。并且適當的提高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難度,保證學生能夠時刻的感受到挑戰性,以免產生驕傲、自滿的不良心態。
通過完善教學計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學生不會因為自身水平的高低而影響到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有效地減少了整體水平提升幅度不大的問題,保證了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共同進步。
結語:
“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不僅表明了國家對于減輕學生負擔的決心,也是對廣大人民教師一場嚴峻的考驗,讓教師在進行減負的同時,也要進行科學的、高質量的、高效率的教學。高職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人才當中的中堅力量,必須要保證其獲得優秀的現代信息技術水平,跟隨時代潮流的發展。同時,教師一定要能夠跟的上政策的腳步,積極地對原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與改進,對政策進行良好的貫徹。
參考文獻:
[1]鐘玲.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模式的實踐性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34):167-168.DOI:10.14004/j.cnki.ckt.2020.3925.
[2]沈建國.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