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軍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新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完善自身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可以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愛上信息技術學習,做到深度探索信息技術知識的本質,十分有利于小學信息技術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為此,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需要做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工作,讓學生真正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知識,從而能夠助力學生得到良好成長和成才。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性;策略
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創新,教師轉變了機械灌輸的模式,做到了真正結合班級學生的意愿進行有效教學,讓學生有可以選擇的權利,個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績。為此,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需要注重運用切實有效的策略指導學生獲取信息技術知識,讓學生長久保持好最佳的信息技術學習狀態,從而能夠獲得極為理想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下面,我將對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做好導入工作,吸引學生關注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轉變對導入環節不重視,很少設計精彩開頭的做法,并下功夫做好導入工作,運用充滿藝術性的導入吸引學生的關注,可以讓學生快速調整好自己的聽課狀態,獲得事半功倍的信息技術學習效率。為此,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要積極設計良好導入,讓學生帶著充足的熱情主動學習新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新課教學時效性。
例如,以《畫美麗的早晨》為例,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歌曲《上學歌》,并帶領學生學唱了這首歌曲,充分激活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氛圍。然后,我讓學生回答了以下問題:歌曲中唱到,上學路上有哪些景物呢?在早晨,你還見過哪些美麗的景色呢?并結合學生的回答揭示了本節課的課題:畫美麗的早晨,順理成章地開始了新課教學??傊?,想方設法做好新課導入工作,增加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課教學誘惑力,使學生主動與教材新知識進行了對話,更好地掌握了教材新內容,增強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情趣。
二、創新教學措施,改善教學質量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從以往的老路中解放出來,創新自身的教學措施,運用符合學生特征的策略指導學生探索信息技術知識的真諦,可以讓學生做到帶著積極思維汲取有價值的知識,進一步改善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取得極為滿意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成效。為此,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需要注重創新死板的教學措施,讓學生更為愉悅地學習,切實緩解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例如,以《中國奧運健兒風云榜》為例,首先,我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視頻片段,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方便了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然后,我結合我國奧運健兒在奧運會上努力拼搏,為國爭光的歷程,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導,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非常有益于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之后,我為學生投影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如制作各界奧運會統計表,制作我國各界奧運會參賽情況等,使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轉變了以往學生盲目學習,比較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象。最后,小組學生制定了合理的任務完成計劃,快速完成了課堂學習任務,并和他人交流了完成任務的經驗,實現了共同進步的目標??傊?,創新和完善信息技術教學措施,激發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了強烈的信息技術學習動機,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高效性得到了良好提升。
三、注重上機操作,提升綜合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給予學生一定的上機操作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正確、系統認識所學知識,更好地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為此,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要注重引導學生上機操作,讓學生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無可估量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奇效。
例如,以《應用軟件的安裝》為例,首先,我為學生講解、演示了如何獲取、安裝以及使用和卸載軟件,使學生初步掌握了教材中的要點知識。然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上機操作任務:安裝、使用并卸載軟件,讓學生進行了實際的操作。之后,學生根據我的講解,安裝了不同的軟件,并進行了使用,對不同軟件有了一個深度的了解,使用結束后,卸載了安裝的軟件,對教材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層,很好地突破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難點。最后,我根據學生的操作成果,對學生進行了針對性的指導,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總之,指導學生上機操作,轉變了學生死記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使學生靈活運用了所學知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助力學生得到了比較長遠的發展。
總而言之,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需要明確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必要和迫切性,并要積極整合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從不同層面對學生進行信息知識的傳遞,讓學生牢牢掌握重要信息技術內容,從而能夠獲得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極大成功。
參考文獻:
[1]劉瑩.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之我見[J]. 新課程(上), 2015(10).
[2]王馨卉. 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J].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