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摘 要:“三全育人”是新時代改善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大舉措。作為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高校輔導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勢下,盡快明晰在“三全育人”視閾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責內涵,充分發揮輔導員工作優勢,當好高?!叭恕钡摹芭蓬^兵”“操盤手”和“協調員”。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能;思考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綜合性改革。旨在通過對傳統育人格局、體系、標準的重新建構,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以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目標。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2]在這場綜合性改革中,其角色與職能必然會有相應的變化與調整。及時明晰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站位與職責,對于充分發揮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轉型
“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簡稱。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三全育人”格局最顯著的特征是“全”,即育人主體由高校專業思政人員擴展到學校家庭社會(廣義)和高校所有教職員工(狹義)全員參與;育人時間由在規定的節點完成規定的教育內容擴展到從入學到就業進行全程教育;育人場域由課堂(包括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育活動)擴展到利用各種場所、環境以及各種教育資源實現全面覆蓋。
在這個大變局中,高校輔導員工作既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定位,又要適應“三全育人”格局構建所賦予的新使命,就需要在堅持原定位的基礎上,主動進行角色轉型,從單純“主導者”向合力“協同者”轉變,從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轉變。
(一)從單純“主導者”向合力“協同者”轉變
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立伊始,就將高校輔導員的職能定位于做政治工作,是學生的“政治領路人”。在其后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雖然不斷拓展輔導員的職能(例如幫困、心理咨詢、就業引導、生涯規劃等),但在國家頒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其定位始終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除職能管理部門之外,思政教師與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是不折不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
在“三全育人”視閾下,原本游離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高校教職員工,被賦予了育人主體角色。育人主體的“擴容”,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疇,提高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方位覆蓋的概率。雖然新的被賦予育人職責的育人主體是對原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漏洞”進行“補位”,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職責也并未改變,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占比”相應降低,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主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相應減弱。
與此同時,新的被賦予育人職責的育人主體,并不都具有育人的意識和相應的能力。因此,同樣作為育人主體的高校輔導員,一方面要繼續守好職責范圍內的“一段渠”,另一方面還要履行“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職責,承擔起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協調等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要盡快從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角色向全員育人體系“協同者”角色轉型,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管理部門的統領下,發揮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長,主動與其他育人主體聯系、交流、溝通、配合,營造全員育人的有利條件,形成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諧協調地開展。
(二)從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轉變
從職能劃分和管理定位來看,高校輔導員除了“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職責之外,還負有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等職責,事情繁雜、工作量大,涵蓋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休閑、娛樂等幾乎一切活動范圍,貫穿于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就業的全過程。因為事務瑣碎,在實際工作中,最基本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之職責,反而被當做“規定動作”來完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則陷于解決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矛盾以及突發事件之中,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大學生“全天候”的生活“大管家”。
“三全育人”視閾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到大學生在校生活的全過程、全方位,這就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在管理大學生日常事務、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要增強育人意識、改善育人方式,從大學生的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轉變。輔導員的作用發揮主要體現在日常細微工作中,這些具體的、細微的事務,具有時空全覆蓋的特點。這個特點,恰好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高校輔導員可以憑借工作之利,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導,淡化生活“大管家”思維,凸顯思想“引路人”作用。
二、“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綜上所述,“三全育人”視閾下,無論是作為高校育人主體之一,還是在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方面的條件優勢,高校輔導員在“三全育人”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與作用,其扮演的角色,既是“全員育人”的“排頭兵”,又是“全過程育人”的“操盤手”,同時還是“全方位育人”的“協調員”。
(一)“全員育人”的“排頭兵”
狹義上的“全員育人”,是“指高校內部層面上的‘全員性’,對大學生的教育而言,涵蓋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統工作。這一系統工作的開展,強調的是高校所有教職員工參與育人的全員性?!盵3]在多元育人主體中,輔導員是守護“渠道”最長、“責任田”最多的育人主體。在課堂教育之外,輔導員須經常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等工作中,輔導員須結合學生的行為特點和思想困惑,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認識、價值取向;還要通過管控課堂紀律、宿舍秩序以及公共場所行為,協同其他育人主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因此,在“全員育人”體系中,輔導員是名副其實的“排頭兵”。
(二)“全過程育人”的“操盤手”
“全過程育人”是“從學生大學入學到畢業就業,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在不同階段的功能,實現文化育人在時間上的連續性?!盵4]在學生三至四年甚至更長的大學生涯跨度中,這種時間上的連續性是“三全育人”整個體系的運行狀態,對于具體的育人主體來說,則是階段性或間斷性地參與。例如專業課教師(包括思政課教師),在完成上一年級的課程教學之后,便要轉而投入到下一年級的教學程序。猶如一輛公交車,從起點到終點全程運行,而乘客在中途會不斷地上車和下車。要實現“全過程育人”的順利進行,除學校決策層面的宏觀布局與策劃、職能管理層面的精心組織與調度之外,還需要一個“從學生大學入學到畢業就業”全程負責落實的“抓手”。
毫無疑問,作為“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隊伍是實施“全過程育人”的重要“工作手臂”。在高校所有的教職員工中,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早、相處機會最多、關系最為緊密的群體,“三全育人”長效機制的落實和保障,都離不開輔導員作用的發揮。因此,在“全過程育人”的要素中,輔導員是無可替代的“操盤手”。
(三)“全方位育人”的“協調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環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調動各種教育資源,才能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這些教育載體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效運作,離不開高校各個環節的溝通與配合。特別是多元育人主體,原則上都是立足本職工作,“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發揮育人作用。如果溝通、銜接不到位,很容易“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不僅不能形成育人合力,還可能導致錯位、缺位的現象。雖然決策、管理層面可以通過高層設計進行布局,亦須建立縱向溝通(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和橫向銜接(各個載體之間、育人主體之間的協調)運行機制。
高校輔導員是站在第一線的學生工作人員,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而且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協同各教育管理主體解決學生的各方面問題。這種經常性地往來于學生和各教育管理主體之間的工作性質,本身就是在不斷地協調各種關系。在“三全育人”視閾下,賦予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以聯絡、指導、協同的職能,就能夠充分發揮輔導員工作“便利”的優勢,有效地整合學校各方面的力量與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既定目標。
三、“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輔導員職責實現路徑
“三全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在多個層面、多條路徑上都能夠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
(一)守好陣地,強化輔導員在三全育人框架中的價值引領作用
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課外思政,是全方位育人的三大陣地。輔導員的工作龐雜、角色很多,但最主要的工作和角色是在課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思政是輔導員單兵把守的陣地。課外思政涵蓋的范圍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為豐富,大到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小到倫理道德、個人私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他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格品質,課外思政是不能或缺更不可失守的重要陣地。輔導員應時刻牢記自身的職責所在,始終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以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網絡平臺等為載體,以日常事務管理、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等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課外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
(二)加強溝通,發揮輔導員在多元教育主體中的連接協調作用
廣義的“全員育人”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狹義的“全員育人”則是由學校中的專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黨政管理干部、圖書館工作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組成的教育主體?!叭恕钡暮诵囊x是通過充分調動這些力量,形成育人的長效機制,最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無論是廣義的“全員育人”還是狹義的“全員育人”,輔導員與育人主體之間,都有工作上的聯系與交流。要使這些多元的教育主體形成教育合力、有序地開展工作,必須發揮輔導員的崗位優勢,與校內外的育人主體加強聯系、勤于溝通,及時傳達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決策、部署,反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教育主體之間互相配合,互為補充,互通有無,聚力而行。
(三)主動銜接,發揮輔導員在第一課堂教育中的助力推進作用
傳統的思政課程和新興的課程思政(統稱第一課堂),是以理論性的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第一課堂的專任教師對學生并不十分了解,因而課堂講授的針對性不強、生動性不夠。輔導員應在日常工作中,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動向以及學習、生活、社交、處友甚至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關注熱點、思想狀況進行總結分析,主動與專任教師銜接,向他們提供學生的思想動態、熱點話題、個體案例,以便專任教師在用系統理論引導的同時,能夠用生動的事例感染啟發學生,用生活化的語言為學生排難解惑,切實提高課堂教育的實效性。
(四)以身作則,發揮輔導員在環境濡染育人中的標桿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易反復性特征,要求我們在對大學生面對面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大力營造校園的政治思想教育氛圍,使耳提面命式的教育與潛移默化式的滲透互為補充,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感染的力度,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輔導員因為工作關系,與學生有著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長時間的接觸,除了各種形式的顯性教育之外,自身的行為舉止能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提高理論水平,以良好的精神風貌為學生樹立道德標桿,使學生達到“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濡染效果。
參考文獻:
[1] 武貴龍.奏響“三全育人”最強音[EB/OL].人民網,[2019-02-26].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26/c40531-30901931.html.
[2] 楊丹青.大學生入學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116.
[3] 鄭秀英,李涵.全員育人的內涵、意義與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2):63.
[4] 劉珂珂,徐恪東.中國地方本科大學文化育人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