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的質疑能力能夠有效得到培養,使得學生能夠從被動地學習向創造性學習進行轉變。本文從“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打造創造性學習機會,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利用激勵教學法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造性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教師在對小學數學展開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僅僅應該讓學生對更多的知識進行掌握,教師還應該對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加地注重,促使學生能夠逐步的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以便于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生需要對知識網絡進行建立,以便于利用這些知識去對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加地注重,促使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能夠得以開發,進一步的使得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逐步得到加強。
一、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打造創造性學習機會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對于一些小問題極感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使得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逐步得到培養,教師應該將學生所萌發出來的創造性的學習意識進行抓住,教師給到學生充足的時間,促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質疑,接下來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展開思考,促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欲望能夠得以產生。
例如,教師在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在一開始上課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對教材內容展開講解,而是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展開自學,這時有學生便會提出問題:長方體有六個面,它可以被看作是由六個四邊形組成的圖形,四邊形有四條邊,那么長方體為什么不是具有46=24條棱呢?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理性的對待,教師并不能使用嘲諷的話語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打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同等的思想展開思考,進一步的與三角形以及正方體的特點進行聯系,教師讓學生思考用最少的木棍拼出兩個全等三角形,接下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從而學生共用一條邊使得木棍的使用數量能夠達到最少。
二、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教師要想使得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逐步得到培養,這時,教師應該對以往的思維定勢進行打破,促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夠得以發展。教師首先應該設計創造性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采用發散性的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地能夠找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不同的解題思維展開分析,從而在不同的題型當中對不同的解題思維展開運用,引導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有較強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具備。
例如,教師在對“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授課時,材料當中僅僅對“破十法”的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教師除了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對學生展開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湊十法”“算減想加”的計算方法展開利用,諸如教材當中采用“破十法”的計算方法:9+8=10-1+8=17,采用“算減想加”的計算方法便是17-9=8,所以9+8=17,采用“湊十法”的計算方法便是9+1+7=10+7=17,從而學生對以往固定的思維定勢進行打破,運用多種方法去對問題進行解決,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得以發散,進一步的使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得以培養,促使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效得到提高。
三、利用激勵教學法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
每一個人都盼望自己能夠取得成功,學生也是這樣,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受到老師的表揚,這種需求是極其的強烈,然而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更加地注重,促使學生求知的欲望能夠得以激發,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揚,即使存在錯誤,教師也應該對學生進行激勵,促使學生能夠逐步的提高創造性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圓柱和圓錐”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在課堂當中并沒有為學生進行直接講授,而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展開思考,這時,學生便會主動地查閱課本當中所采用的計算方法,接下來學生便會依照課本當中所使用的方法進行裁剪,有的學生能夠得出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能夠得出長方形,此時學生便會對自己展開質疑,是否沒有剪好,所以得出的圖形與他人的不一樣,這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教師告訴學生剪出不同的形狀都是正確的,從而學生的自信心便會逐步得到增強,促使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習慣逐步得到培養。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對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加地注重,要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積極探尋新型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引導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敢于提出疑問,培養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鄧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18):41-42.
[2]黃富雄.創造性學習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9(08):63-64.F5B60C2E-EF1F-492A-A141-2C3FB747D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