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鋒
摘要:在新高考與新課標的背景下,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指明了改革與優化的方向。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英語教學方法與學生英語閱讀素養培養之間的矛盾,基于思維導圖全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將思維導圖有效的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其意義深遠。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
近幾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不少英語教師發現,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強調死記硬背或者著重強調重點詞語,講解難點語句,不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且閱讀教學的質量一直都處于平平,不管是小測驗還是大規模考試閱讀部分仍然失分嚴重。在此大環境中,探討思維導圖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一、思維導圖在閱讀備課中的應用
備課是促進教學有序開展的關鍵。傳統的備課方法可能更強調的是單獨的一課,教師一邊熟悉教材一邊整理思路,按照備課模板將本節課重點講解的內容圍繞知識、技能、素質三方面展開備課。如此,不僅備課效率緩慢,且不利于教師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在為學生講解的時候可能只是針對單一知識點枯燥的講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說已經不符合現階段高中生的學習所需了。
在此背景下,思維導圖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不僅能夠大大提升教師的備課效率,而且還有助于教師對教材內所有內容進行全面思考與深入研究。在提升備課質量與速度的同時,教師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能夠將教材內更多的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并且以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新穎且形式各樣的思維導圖模板接連被開發與應用,大大降低了教師繪制的難度。且由于基本是在電腦上操作,更為教師減輕了備課的壓力與任務量,致使教師能夠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騰出來用于研究教學內容上,為更好地展開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思維導圖在知識導入中的應用
英語閱讀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需要從全局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由此為學生構建有關新舊知識的整體框架。傳統的教學通常都是以一篇單獨的文章或者段落作為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類似的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清晰梳理知識點間存在的關系,更對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整合能力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然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如果新知識與舊知識之前存在某些關聯,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原先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延伸,將新知識以分支的形式加入思維導圖中,從而有效為學生梳理新舊知識。如果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并無聯系的話,教師完全可以另起爐灶,引導學生找到新的主題關鍵詞,并且鼓勵學生自己填充與完善。這個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及時性回顧,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索欲望,進而達到把握整體知識的目的,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閱讀速度的重要方法。
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語第二冊中有一章節專門講述的是與“網絡”有關的內容,通過大致瀏覽這章節的主要內容,發現其主要是圍繞“網絡”“改變”“強大”“一起”四個關鍵詞而展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以上四個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并且深入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主旨。鼓勵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建構與梳理,而且還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思維導圖在課后總結中的應用
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在課后都要養成良好的反思與總結習慣,這是全面提升能力的關鍵。
首先從教師角度出發,教師完全可以將思維導圖看成是改善教學過程與優化教學設計的重要工具。每堂課結束之后,教師都要細致檢查思維導圖中的每一個知識點是否講解,并且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思維導圖進行適當調整。另外,教師還需要借助思維導圖分析教學效果與進程,回想學生在繪制的時候有哪些不足之處,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調整方案,以便于促進知識更好的內化與吸收。
從學生角度出發,思維導圖是學生復習與總結的重要幫手。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學生將更清晰且有條理地對知識進行不斷復習,并且還能根據顏色、字體深淺的變化來有針對性地選擇復習的重點。除此之外,思維導圖還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就是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學生重新閱讀,還將記憶猶新,根本原因是以圖文展現的知識體系已經深深烙印在學生腦海之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嚴峻的高考形勢,加之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閱讀一直是英語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思維導圖依托于圖形、色彩、線段等豐富多彩的元素能夠為學生直觀且形象的展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加深知識記憶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科學梳理知識體系,對于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學生興趣的培養將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英,賈樹珍.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研究[J].讀與寫,2020,17(25):148.
[2]黃海玲.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1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