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進
摘要:小學科學教材包含諸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展開教學,創建趣味性課堂氛圍,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全面提升學科教學品質。對接生活現象、組織探究活動、應用多樣教具,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思維觸動,形成嶄新學習體驗,教師要有整合、優化意識,對這些學習活動做優化處理,以提升教學適配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成長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引言
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正處于比較旺盛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去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趣味實驗來改變課堂刻板、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枯燥、無趣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構建一個全新的科學課堂,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感受到科學的內涵和魅力,充分滿足學生的探索欲。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小學階段教育教學中一些教師和家長,產生了一種以分數為首的教育教學觀念,較為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認為學生的成績好就是表現好。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加強了理論知識的教學,超出了學生的正常理解范圍,使得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科學知識,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出現了新知識學習困難,舊知識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導致學生的自信心越來越低,不能靈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科學實驗時,通常情況下會采用一些成品器材,主要是在講臺上為學生演示,通過讓學生觀看實驗來理解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報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難以讓學生切身體驗實驗操作這一過程。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加強科學教學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該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對外界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這時候可以為學生多安排一些具有趣味性、動手操作性強的小實驗,來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此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也缺乏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索的意識,這就需要教師的細心引導,提高學生對做科學實驗及學科學文化知識的專注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提供實驗設備,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總結教學規律,形成學生樂意接受的、喜歡的教學模式。
(二)走進生活情境,自主探索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去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養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磁鐵》一課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在課下搜集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材料,如一元硬幣、鋼珠、回形針、塑料尺、薄木片等都可以作為實驗材料。在課上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每組學生通過對搜集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熟練掌握磁鐵可以吸住鐵性物質這一特征。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掌握其中的原理,同時,結合基礎知識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給提供學生足夠的材料進行探究和觀察,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從多種途徑收集科學實驗材料,使學生能夠切身體會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探究科學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生活化、個性化、立體化的教學情境,通過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來提升他們的思維應變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認識科學、了解科學、愛上科學、鉆研科學。
(三)調動學生興趣,合理美化微課
小學科學課堂的微課應用中,要努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堅持在微課的美化上投入較多力量。如,“地球”的教學對小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的科教節目比較多,小學生耳濡目染,對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應用微課則需要加深學生的了解,并且多多增加趣味性內容。微課中對于地球的形成過程進行分析,通過動畫的形式進行研究和教育,讓同學們看到地球如今的面貌是經過幾十億年的變化才形成的,應珍惜現有的環境,積極保護地球。微課對于地球的各類奇觀進行分析,通過震撼的畫面進行引導,讓學生看到地球是一個神奇的生命星球,還有很多東西是未知的,在未來還要繼續探索。微課的應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下還想要繼續了解地球,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知識。
(四)應用多樣教具,發掘生本實驗潛力
教學需要教具的支持,教師可以利用學校里的教具,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或者是讓學生參與教具的搜集和制作,都能形成嶄新教學激發動力,滿足學生主動探索的愿望。如教學《七色光》,教師要求學生準備一些材料。如手電筒、鏡子等。教師給學生準備了三棱鏡、水槽等。首先是教師的演示實驗,教師拿出手電筒和三棱鏡,讓學生做細致觀察:我們知道手電筒發出的光是白色的,現在再觀察一下,如果將手電筒對準三棱鏡,你會看到什么樣的情況呢?學生認真觀看,教師做示范操作,白色的手電筒對準三棱鏡之后,出現了斑斕的色光。教師繼續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開始思考,教師及時作出解釋,然后讓學生做相關實驗操作,用水槽、三棱鏡、手電筒、鏡子等實驗教具,對更多學科內容做深入解讀。學生進入實驗環節,先對實驗器具做研究分析,設定實驗方案,教師深入到課堂,對各個小組的實驗表現做觀察,從技術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順利進入到實驗環節。學生開始操作實驗時,教師要求團隊集體行動,每一個學生都要發揮作用,做好必要的分工,確保實驗順利展開。實驗操作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對實驗結論做總結,對實驗數據做分析,課堂學習進入研究環節。教師主動參與學生學習互動,從專業角度做出輔助,讓學生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科學教學工作中,建立高效科學課堂的前提是讓學生正確樹立科學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科學發展之上的。將德育融入到到科學教學工作中,這樣學生的成長才能跟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因此,開展科學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是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沈洋.小學科學趣味實驗項目化設計與實踐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36(11):15-19.
[2]李慧敏.趣味實驗扮靚小學科學課堂[J].華夏教師,2020,{4}(15):40.
[3]吳德雷.小學科學課堂趣味實驗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4}(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