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清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入,教育理念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素養本位”,旨在于使學生脫離思維定式,形成以創新精神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這種形勢下,基礎教育隨之進行了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優化,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能彰顯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學生核心素養,由此來構建師生共同發展所需求的理想課堂。“智慧生成”理念帶入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僅能夠凸顯教師對學生的啟發性引導,還能展現學生自身的學習智慧,更有利于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智慧課堂;教學實踐
“智慧生成”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體現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強調要讓智慧回歸課堂,不僅要讓教師形成專業發展觀念,還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生成性學習能力。隨著教育信息化戰略目標進一步深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構建在時代變革催生中而形成的“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迎合信息化的發展與教育目標的更新,促使學生形成更具自主性的課堂學習模式,為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做好鋪墊。初中化學作為一門知識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師需結合核心素養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使得學生可以在浸潤智慧的教學模式中獲取更多知識、提升學習效果,進而達到促進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穩步提升的目的。
一、利用智慧平臺拓展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深度
智慧課堂模式依托于先進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云平臺等,其不僅連接了海量網絡資源,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增添更多可拓展素材,還以數字化技術增強了課堂互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促使學生浸潤在“智慧生成”的學習模式中。初中化學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化學領域的階段,僅靠理論性的概念公式難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與內化,這便需要教師利用智慧平臺拓展教學資源,引入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陌生概念,提高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例如:在進行“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課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伊始讓學生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對“你知道人體內含有哪些元素”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教師則將學生討論的觀點在網絡中檢索,在驗證正誤后進行具體生活現象的解析。大部分學生都知道“鈣、鐵、鋅”這些元素對人體健康很重要,教師便可拓展網絡資源,以生活案例讓他們進一步了解“如何判斷缺鈣、如何科學補鈣、鈣在人體的存在形式”這些化學知識。
二、規劃智慧課堂教學時間,調整課堂教學結構
智慧課堂是一種突出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模式,強調了課堂構建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為了使課堂教學真正體現出對學生學習智慧的激發,教師需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做好教學任務、學習活動、學生任務之間的協調,以凸顯整個課堂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提升。通過調整課堂教學結構,并借助智慧教師的硬件設施作為輔助,使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知識內化。
基于智慧課堂模式的教學流程主要分為“教學導入講解基礎知識、教學任務促進深入理解、學習任務實現合作交流、教師歸納總結重難知識”這四個步驟,仍以“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課為例,教師首先引入課題后結合課內外材料進行基礎講解,然后通過交流匯報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鈣鐵鋅硒氟對人體的重要影響,學生可自行查閱資料填補學習任務單。
三、創設智慧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遷移運用能力
教師應認識到化學教育本身的智慧教育特性,秉承“促進學生轉識成智”的原則,利用智能化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合理應用電子白板、錄播教室、多媒體教學軟件推動化學教學的革新。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其遷移運用到生活問題中,這種回歸生活的教育才是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為此,教師可創設智慧教學情境,利用視頻、圖像、實物等資源促進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形成遷移運用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將微觀問題宏觀化,在“小中見大”的情境中使學生理解化學性質的特性和化學現象的原理。二是制造認知沖突,以“事故”實現“故弄玄虛”,通過分析錯誤的化學情境得出正確答案。三是源于生活的具體情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討論生活現象理解化學物質的性質。
總而言之,當前教育發展動態以核心素養為主要依據,以培養“智慧人才”為根本目標,倡導要促成“知識”與“智慧”的內在關聯,使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建構學習能力。智慧課堂是響應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目標而形成的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核心目標所設定的課堂形式與教學體系。構建初中化學智慧課堂,可以實現對傳統課堂模式的重構與改造,旨在于改善當前化學課堂中缺乏活力、教學內容固化、教學方法陳舊、學生缺少主觀學習動機等問題,且智慧課堂模式的完整過程可以支持學生查漏補缺、個性化學習,并促進他們在學習智慧、創新精神、學習習慣等方面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歐陽偲亦.淺談智慧課堂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思維的轉變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2):133.
[2]陳惠英.基于智慧課堂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0(2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