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湘筠
摘要: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基本上都是學生進入學習生涯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需要教師進行輔導,分析理論的深層內涵,才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轉化。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給學生制定合理的自學方式,促使學生在探索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小學階段學生處于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問題,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與管理能力有限,為保障學生達成自主學習目標,就要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事實證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不僅能將數學知識學習水平提升,對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學習也有著積極作用,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共同發展進步。
一、激發興趣
1.要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習興趣只有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才容易形成。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平等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學生的個人觀點,并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是民主的、自由的、和諧的,不必擔心說錯了被批評,可以開動腦筋大膽地展開聯想,對數學知識進行一步步深入探索,激活自己的學習樂趣。
2.從情感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要注重情感投入,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并在細微處給學生以支持與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溫暖與善意。特別是對學生來說,他們會對教師產生一種崇拜和畏懼,當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師的肯定后會非常激動,進而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愛上數學。
二、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自學計劃。如此,既可有效避免學生自身惰性的形成,又可以督促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學內容,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日常的教學中,通常是在新課的預習環節安排學生提前對要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其中淺顯的知識點,發現知識難點和疑點,并結合所發現的疑難問題,查詢相關資料,針對問題展開思考分析,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所制訂的自學計劃要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出發,合理安排自學時間、自學內容、自學進度等等。計劃的制訂還需遵循數學學科的學習規律,既要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又要保證學生在自學中品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不斷增強對數學知識深入探究的自信心。學習計劃的制訂還要注意學習目標的明確,避免學生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不重要的問題上而偏離了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2.研讀教材,學會看書。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依據。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是經過教育專家反復推敲篩選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具有很高的研讀價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應以教材作為閱讀首選。對于教材內容如何閱讀的問題,教師還需給予相應的指導,引導學生快速抓準書本中的重要詞句,領會其中所表達的具體含義,并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再結合自學提綱對書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而解開疑問。學會研讀教材是自主學習順利開展的關鍵一步。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會越來越多,會讀書將成為學習道路上一項必備技能。
3.動手操作,學會思維。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抽象性的學科,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驗。針對小學數學課程的自主學習,親自動手實際去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對于教材內容閱讀過后,學生要嘗試自己動手去解答教材中的題目,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自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面對具體題目資料時,學生要通過觀察獲取有用信息,然后經過比較分析獲得解題思路,得出答案。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清晰和系統。數學教育重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引導著學生開動腦筋、鍛煉思維。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作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更要注意這方面思維的鍛煉。解題是鍛煉思維的一項有效途徑,但也不是唯一途徑。學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按照自己的思路動手操作,得出結論后再與教材中內容進行比較,觀察其中的差異,尋找其中的問題所在。
三、給予自主學習空間
1.自主探索空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課程內容面面俱到,要善于留白,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留白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學生,督促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的一種教學手段。一般情況下,教師會給學生拋出題目,讓學生結合題目去探索發現。課堂題目設計不要太多,但要經典,要具有代表性。例如:在講解應用題部分時,教師可以給出一個應用題的主干“草地上有 20 只母雞,有 5 只公雞”,然后鼓勵學生結合題干信息,猜想一下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并針對對應的問題作出相應的解答。學生經過思考后,想象到的問題會很多,比如“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雞?”“母雞比公雞多幾只?”“公雞比母雞少幾只?”學生可以盡情地展開想象,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獲得數學學習的快樂,在無形中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2.動手操作空間。親自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扎實掌握所學知識。特別是在講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或找出相應圖形或物體,并觀察其特征。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后,對圖形或物體特征的把握也會更加準確。在小學數學課堂給學生留出動手操作的空間,不僅不會耽誤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可以將數學知識化抽象為直觀,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所講內容,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階段性的過程,在實踐階段教師要了解教學要點,探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小學生在互動學習的過程中能掌握更多數學技能,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海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2016(07):192.
[2]王應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好日子,20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