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要:德育教育就是以學生為對象,向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精神世界得到進步和提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專注于研究教學理念和方法,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便在課堂上建立科學有效的聯系,從而提高小學德育的水平。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策略探討
德育教育就是以學生為對象,向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精神世界得到進步和提升。教師在授課時要把學科教學和德育進行有效的融合,以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為立足之根本,探索出正確的教學方式,發揮思想道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作用,把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明確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系統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在以后的成長中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1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的意義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且中國是禮儀之邦,德育工作在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筆者認為這也是在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學生剛剛從幼兒園步入校園,沒有成熟的心智,因此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好的習慣,這些行為能在學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但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也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時段,學校和教師可以選擇在這個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德育教育,可以盡快達到比較完美的效果,并且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也能夠有良好的素養,進而為學生走上社會打下夯實的基礎。
2 小學道德與法治與校園德育相結合的策略
2.1 深度備課,契合學校德育目標
教師在開啟一節新的課程之前,最重要的是進行有效的備課準備,這也是上好一節課的重中之重。所以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進行深度備課,在充分研讀學校的德育目標的前提之下進行課程與學校德育的整合和優化,精心備課,契合學校的德育目標,比如在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校園生活真快樂》一課中,教師同學校的“校園開放日”和“家校活動日”相結合,利用這兩個時間的契機,和小學與道德法治課程相結合,比如可以在“校園開放日”的過程中,邀請家長參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讓學生和家長一同深度了解學生的校園生活,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和家長良性的溝通與交流,而且豐富了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德育的深度發展。
2.2 注重課堂的活躍氛圍,并與實際相結合。
要讓小學生徹底的了解并理解道德與法治,就不能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只停留在表面,只停留在教科書中的屈指可數的例子,而是要帶領學生深入探討,讓學生明白一個懂得道德與法律的人是多么讓人敬仰和尊敬的。除此之外,要根據現實和學生們舉例子,例如,可以將班級里的管理制度與法律相結合講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法規建立的重要性。讓學生深刻了解到法律的約束力和道德的自控力。在學校里也要通過多方面的滲透,讓學生把法律法規道德底線徹底明白,并嚴格遵循。
2.3 巧設具體情境,增強學生德育認同感
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比較薄弱,對于德育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是不一樣的。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滲透德育時,可以創設逼真、具體的情境,并對學生思想與行為進行啟迪,讓學生之間進行探討與分析,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德育內容的認同。例如,在教學“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德育滲透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愛護校園里的公共設施、一草一木,積極維護大家共同的校園環境,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當學生為建設美麗校園進行提議時,大部分是倡導多植樹種花,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播放一些學校中存在的問題的視頻,如樓道垃圾沒有進行及時清理;學校施工帶來很多灰塵等。通過具體的情境,拓展學生思維與視野,學會解決存在的各種校園生活問題,增強其熱愛校園的情感。
2.4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讓道德法治課程更生動形象
小學生的德育水平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學校道德法治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此高效的法治道德課程能夠讓學生的德育水平發展得更為健康、快速。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能夠變死板的課本教學為生動形象的案例式、故事式教學,能夠緊抓學生的內心,讓小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對此,筆者在講述“弘揚優良家風”這節知識時,把班級中學生家長的優秀教育方式制作成多媒體教學短片并播放給學生,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2.5 加強師生聯系,增強德育教育的內涵
長期以來,教師在小學生面前往往表現的較為嚴厲,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并不敢與教師主動交流,缺乏互相了解的機會。而在現如今素質教育的發展,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狀態,以此來實現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增強德育教育的內涵。例如筆者在業余時間,通過微信創建了一個交流群,讓小學生能夠利用假期的時間在群里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分享一些自己遇到的趣事或者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分享欲,也能夠讓筆者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小學生進行優質的互動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與小學生保持著良師益友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德育與法治課程的教育質量,同時也能夠滿足德育教育的真實需求。
2.6 以優秀教學案例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要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滲透德育,除了可以借助課外活動外,優秀的教學案例同樣能夠提供幫助。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文字占比非常之高,如果僅僅只是對文字進行講解,小學生在學習上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不能更好地吸收知識,教師可以多列舉優秀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網絡游戲的是與非》一課時,就可借助案例輔助授課。我們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如何正確看待游戲。游戲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對待游戲的態度。有很多游戲本質是為了激發人們的熱情,并不是為了讓人沉溺其中。教師可多列舉有關網絡游戲的正面例子,通過這些案例來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游戲,并學會如何控制玩游戲的時間。
新時代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推行,在主張學生學習課程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當關注學生的德育素養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社會型人才。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而言,教師需要把德育教育革新有效融入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對此,教師需要合理開展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帶領學生積極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將德育教育有效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段亞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研究[J].學周刊,2018(36):43-44.
[2]張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