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治中
摘要: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同時更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科學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認識到課堂上的問題,同時應該做出大膽的改變,以使科學教學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目標,以使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大幅的提升。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融入到科學環境中很重要,這是科學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意識;探索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中,教師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取得的教學成效卻是低微的。針對這樣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從新課改中找思路,從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找問題,這樣才能發現教學效率低下的弊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科學是一門需要實驗的科學,但是,在當前的科學課堂上,教師主要是對學生講授知識,而并沒有讓學生進行很多的科學實驗,這就導致學生的實驗能力很弱,或者根本就沒有實驗能力。科學與自然的關系很緊密,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科學,大部分都是來自自然的現象,教師要發揮自然的作用,使學生學習科學課程。小學生學習科學需要有很強的探索能力,這是當前的小學生所欠缺的,針對這樣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培養小學生的探索能力。
一、不注重讓學生進行實驗
在當前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基本上不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教學現象。實驗是科學現象的基礎,如果學生只是聽了教師的口頭講授,而沒有做實驗,那么學生只能聽的似懂非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科學教學,主要是對學生播放PPT,讓學生通過看來學習科學知識,而沒有讓學生動手實踐獲取知識,這樣的科學學習,學生沒有學習的體驗,不能從原理上深度的理解科學課程。教師在課堂上每對學生講授一個知識點,就需要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實驗,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科學的認識,就可以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科學。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授土壤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以直觀真實的學習有關土壤的知識。在學校的周邊有很多的土壤,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以得到實驗的樣本,這樣就可以進行土壤的實驗了。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收集來的土壤放到一個玻璃容器中,然后加上水,對玻璃容器內的土壤加熱,讓學生觀察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實驗現象。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土壤會沉積在容器的底部,而土壤中的腐殖質會漂浮在容器的上部,而且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散發出腐臭的氣味。通過這樣簡單的實驗,就可以使學生學會初步的科學實驗,就可以使學生學會用實驗的方法學習科學課程。
二、科學教學沒有融入到自然中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主要的課程資源都在自然界中,利用好自然界的事物,才能更好的學習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入到自然環境中,去發現自然的神奇,去發現科學的魅力,這樣才能塑造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使學生深入的學習科學。教師可以對學生講授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自然現象,這樣教師對學生講授起來,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感,可以使學生對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產生更為深入的思考,可以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而且,從融入的角度來說,常見的自然現象更便于學生融入到自然中。
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講授植物,以使學生融入到自然中。植物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而且距離學生的生活很近,在學校里,在田野里,在馬路旁邊,都有大量的植物,這些植物都屬于自然中的事物。在學生的眼中,植物就是植物,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這是學生對于植物沒有充分的了解。學生都不知道我們每天見到的樹木都是會釋放氧氣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在此,教師應該對學生解釋什么是氧氣,什么是二氧化碳,人類需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植物的特性正好相反,所以,人類植物造林,培育花草對于人類是很有益處的。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的了解植物,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講授植物的光合作用,這樣學生對于植物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氣的原理就明白了。如果教師僅僅是對學生講授一個現象,那么學生僅僅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當教師對學生講解了一個事物的原理,就可以使學生對一項科學現象有深入的學習。人類本就是來自自然的,教師對學生講授自然中的科學,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三、教師需要促進學生的探索能力
就當前而言,很多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不佳,這不利于學生的科學學習。針對這樣的問題,就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以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科學都是通過探索發展出來的,如果沒有探索,就沒有科學的進步,就沒有科學的依據。在小學階段,可以供學生探索的科學事物也是很多的。小學生對于很多的科學現象都不了解,這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逐步的探索,以使學生發現更多的科學問題,以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選擇探索的對象很重要,教師讓學生探索的事物應該具有趣味性,應該是學生易于接觸的事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可以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
例如,種子為什么會發芽,這是小學生都普遍好奇的一個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索種子發芽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主要依靠學生的動手操作。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完成這樣的探索活動需要準備哪些材料。首先應該準備一些種子,然后是土壤、容器、水等供養種子生長的因子。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顆蒜作為種子,讓學生完成這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蒜埋在土壤中,給其澆水,并每天記錄它的生長過程。大約經過一周的時間,學生就可以觀察到,蒜苗長出來了。這個科學探索就可以使學生明白,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和水,并且需要一定的適宜溫度。小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索能力,就可以為其科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當前小學生的科學意識不夠,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使學生有興趣、有動力學習科學,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的科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宗念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35):2.
[2]阮義保. 小學科學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 學周刊, 2018(32):62.
[3]吳新麗, 賈恒驍.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 絲路視野, 2018(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