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陽
摘要:《我愛絲網花》教學內容豐富,從基本工具、材料及技法學起,到簡單的馬蹄蓮、火鶴制作再到較復雜的牡丹、愛麗絲等花卉,還有活靈活現的金魚、孔雀等。在教學過程中,每學習一種絲網花的制作,結合著簡單的插花造型,培養學生的插花技巧,都能逐步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本文就絲網花的制作等方面進行教學模型實踐探討。
關鍵詞:農村中學;校本;絲網花;實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已經取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是,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平衡,農村中學存在教學資源匱乏、校本課程無特色等問題。在“絲網花”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上,我們立足學校實際,探索出美術教學與絲網花相輔相成的方法,通過研究和實踐,學校把當地資源的利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并探索出適合實施校本課程的教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學生的厭學心理,啟迪孩子們的智慧,鍛煉孩子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孩子們走進社會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美好生活的信心,形成學校特色文化。
一、創設情境
絲網花并不是真實的鮮花,而是以“鐵絲”和“廢棄絲襪”為原材料的花束。而關于“我愛絲網花”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絲網花的性質和特征,掌握絲網花的制作工藝?;诮虒W模式,文章選取了其中關鍵的四步開展教學。創設情境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教學主體應該讓學生了解絲網花的歷史、材料、結構和制作方法,而教學主體可以開展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1],引入網絡資源,為學生們呈現絲網花的有關視頻課程,并用動畫為學生們講解絲網花的各個組成部分,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絲網花。另一方面,教學主體還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從多種渠道購入各種形態的絲網花,擺放在教學的各個活動空間,讓學生能時刻接觸和感受到絲網花。這種情境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絲網花的氛圍[2],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打下基礎。
二、引導觀察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是學科的建設者和研究者,因此,校本課程實施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2]。首先,教學主體應該基于中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組織語言,用通俗高效的語言來為學生講解絲網花的形狀特點等,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角度去觀察絲網花。其次,中學生主體也應該集中注意力,開展針對絲網花的細致觀察,比如要觀察絲網花的顏色、形狀、材料、用的制作工具等等。實踐證明,觀察的過程也是調動大腦進行思考的過程,但是這種思考是相對初步的,是建立在實踐之前的思考,是相對抽象的,同時也是后續操作的必要前提。
三、小組制作
教學主體在引導學生觀察絲網花之后,應該開展絲網花的制作過程。而絲網花的制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為學生布置絲網花的制作任務,如絲網花的形狀、顏色、材料以及自主特色,讓學生明確最終的成品樣式。其次,絲網花的制作應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開,因此,教學主體應該根據學生個體多元智能的結構和特點,對學生主體進行分組。而各個小組在成立之后,各個成員可以對制作任務進行分配,比如,搜集材料、搜集制作工具、繪制結構圖案、負責具體制作等。最后,絲網花的形狀以及制作方法應該是多樣化的,而學生主體不應該被絲網花樣品的“條條框框”所限制,教學主體可以鼓勵學生用更加新穎的方法,更加多樣化的材料來制作絲網花。除此之外,教學主體一定要做好對絲網花制作過程的觀察工作,對各個小組遇到的問題應該進行適度地引導。
四、展評和總結
各個小組在完成了絲網花的制作之后,并不意味著課程的結束,各個小組要對制作的作品進行展示評價,教學主體應該對小組的制作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引導學生取得更大程度的進步。一方面,教學主體可以組織各個小組展示自身的絲網花作品,各個小組的匯報人要對制作材料和過程進行講解,比如,有的小組的材料包括剪刀、鉗子、套筒絲襪、鋼絲、花桿、綠色膠帶等。另外,教學主體還可以組織各個小組開展絲網花的小組互評,找出各個小組作品存在的問題,為小組進行針對性地提高提供建議,啟發學生進行發散型思考。
結束語
我們實施“我愛絲網花”校本課程很有效的彰顯了課程教學的“知行合一”理念,體現了美術拓展教學的觀察和制作、欣賞和述評的課程融合。這種模式對于課程資源匱乏的農村中學具有很強的適用性。通過《我愛絲網花》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特色辦學的思想。
(本文系承德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年度課題《農村中學校本課程“我愛絲網花”開發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婷婷.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王瓊.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美術寫生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9(1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