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紅
摘要:新課改的深入,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逐步提升,也對教師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F階段,部分初中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足,還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中缺乏主動性,導致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不高。面對這一狀況,教師應進行深刻反思,找出教學中的問題所在,以對語文教學做出調整與改變。本文主要探討了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是以知識講解為主,新課改下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講授,還要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的教學效率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質量。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且固定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讓教學變得更為高效,讓初中生能夠對語文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每一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深入的探索,以帶給初中生高效高質的語文課堂。
一、組織開展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注下要求教師對于師生的角色、地位、關系有新的認知,教師應清楚的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1]。因此,教師所開展的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所設計的教學方式都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合作學習模式則能滿足這一需求。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初中生可以在小組內自由的探討知識、發表見解,共同合作解決學習中的疑問,共同進步。同時,合作學習的開展,也能將課堂沉悶的氛圍變得活躍,初中生的學習狀態也會更為積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用合作學習法提升課堂效率與質量。
例如:以《世說新語》二則為例。這是學生所接觸到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文言文最難的在于翻譯與理解,教師可以對初中生進行科學分組,并組織初中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教材中所給的注釋合作翻譯文本,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妒勒f新語》記錄的是東漢、魏晉時期一些兒童的智慧故事,本課只是從中選取了相對著名的兩則,各小組還需查閱資料,每組至少需要額外了解1則故事。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各小組依次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教師以及各小組需根據小組成果展示選出最優的小組,教師需對最優小組進行獎勵。組織初中生進行合作學習,不僅鍛煉了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也能讓初中生在課堂中及時解決學習中的疑惑,有效的提升了課堂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趣味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建立在趣味課堂的基礎之上,只有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才能吸引初中生,才能讓初中生在課堂中更為積極,有學習的動力[2]。為讓課堂充趣味,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功能和優勢,刺激初中生的感官,帶給初中生別樣的語文課堂。
例如:以《紫藤蘿瀑布》為例。如果你未曾見過盛開的藤蘿,那你可能想象不到作者筆下的紫藤蘿瀑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枝一葉總關情,有人獨愛蓮花,有人獨愛菊花,本文的作者最愛紫藤蘿,那么紫藤蘿到底是怎樣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初中生展示提前轉備好的花瀑、花穗、花苞的圖片或視頻,以刺激初中生的感官,讓初中生能夠被紫藤蘿的美所吸引,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文章學習做好鋪墊,使初中生能夠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與期待,初中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
三、應用讀寫結合模式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兩個重要的模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傳統的教學下,教師習慣將兩者分離,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兩者的分離是造成初中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3]?;陂喿x與寫作之間的密切關聯,教師應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的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助讀,切實的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以《春》為例。此篇文章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作者筆下的春天學細膩貼近而又形象生動,作者雖未直接表達對春的喜愛,卻將他的喜愛之情傾注于字里行間,賦予了各種景物鮮明的情感色彩。教師可以先引導初中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對文章的寫作特點進行具體分析,談談自己最喜歡文章中的哪個語句,哪個段落。在課堂結束之際,教師可以給初中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讓初中生任選一個季節仿照作者的寫作特點進行寫作練習。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初中生深入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寫作特點,也能鍛煉初中生的讀寫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教學發展下的必然趨勢。這則需要初中語文教師顛覆傳統課堂,不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勇于創新和突破,將信息技術、合作學習模式以及讀寫結合等新的元素和方式應用到教學中,以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程霞 . 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常規建設現狀分析與思考——以會寧縣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為例[J]. 才智,2016,(04):135.
[2]彭興強.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讀與寫 ( 教育教學刊 ),2015,(11):89.
[3]胡亞洲,張光輝 . 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 [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