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貞
摘要: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師在授課期間不能一味地講解知識理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各項課堂活動,在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明確知識內涵,得到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轉換教學策略,尊重學生在課上的主體地位,使用創設多元化情景的方式展開知識教學,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度,最終在師生默契配合下共同構建高效教學課堂。
關鍵詞:課堂情景教學;小學數學;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是學生養成數理邏輯思維的重要階段,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數學知識點、引入教學重難點時所采用的方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不夠生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一般。為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更有代入感,促進學生數理邏輯的建立,教師應勇于嘗試改進教學方法,結合所教內容探索創設趣味性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學好數學、用好數學,感知數學的實用性。
1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以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切實提升。并且,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應促使學生切實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內容,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則可逐漸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例如,在對有關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選擇采用開展實踐教學的方式,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鍛煉。也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并進行操作。例如,對比不同的圖形,對圖形進行測量,將一種圖形折成另一種圖形,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進行分享和討論,以促使學生更加快速且有效地了解圖形基本情況,并對圖形的特點以及各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掌握。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幫助學生總結圖形的性質。如對“梯形”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將兩個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接在一起,組成學生已經熟悉并掌握的平行四邊形,并采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對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進行推導,以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起到啟發作用,也就更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可以實現開展數學實踐教學活動的目的。又如在對“三角形面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時,因為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學生普遍難以對其充分理解。而教師采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一部分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則更易被攻破。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過程中,使三角形的多種狀態同時呈現于學生眼前,再采用“拼一拼”“擺一擺”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之后再引導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即能夠強化學生對于三角形公式的理解和認知。并且,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結構還具有較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于重難點的理解,也就必須保障整個過程均處于動態化的狀態,以能夠對數學知識的重難點教學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進而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2構建生活情景,強化知識理解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生活情景與學習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生活情景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將一些具有較強抽象性的數學問題在生活情景中進行體現,確保數學問題變得形象化,簡化數學問題的難度,易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家庭生活情景、校園生活情景等,這些學生熟悉的場景會增加學生的親切感和認同感,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數學問題。教師也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深入校園中,在實際場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包括數字計算問題、圖形問題等。這些都是有效的學習模式和途徑,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場景中認知數學概念,理解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通過生活實踐得以有效突破。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并將生活中的場景在數學教學環節進行有機融入,使學生的數學知識遷移能力、靈活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能讓學生從多維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確保學生在自行設計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地理解數學知識,分析出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性,使學生更加善于分析和總結問題。
3信息技術直觀情景,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對數學知識認知能力的提高是學生整體數學水平不斷發展的基礎保障,只有在明確知識內涵、熟練掌握知識用法的前提下,他們才能提升數學素養,無論是學習簡單數學概念還是高難度數學定理時都能充分獲取知識,得到綜合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需增強課內知識的直觀性、生動性與形象性,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完成情景創設,強化整體教學效果。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依舊注重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忽視了對他們理性思維的利用,許多學生依舊無法從根本上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對知識的認知不夠清晰。基于此,教師必須順應現代教育發展形勢,將科學技術引入課堂實踐教學之中,將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視為核心目標,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呈現豐富的多媒體材料,包括有規律性的圖片、具有講解功能的視頻等,完成情景的創設,在課內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此過程中,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關系以最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他們對于各類技能性知識的操作原理也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最終在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后提高數學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綜合素質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運用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設計中,教師通過理論研究與經驗總結,發現了通過挖掘教材資源、整合生活資源、利用信息技術、組織探究活動等方法,不僅能構建生動有效的課堂情景,而且能吸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興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思考[J].現代交際,2020(15):5-6.
[2]秦麗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9(23):424.
[3]王久梅.巧設情景,激發興趣:情景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意義與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7(1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