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珍
摘要: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全程投入,全力以赴,善思勤問,認真開展練習,積極動手實踐。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存在以分數論英雄,以成績論成敗的現象。不言而喻,過于單一的考核標準,使得教師的教學目標、方案及教學方法,趨向于培養學生考試能力。為考而教,為考而學,這樣無疑將會導致數學教學走向狹隘,反過來,學生的數學學習,其學習視角也難以拓寬,大部分學生不得不選擇“題海戰術”。數學學習等同于埋頭解題、做題,而不涉及其他,日長月久,數學學習不但枯燥乏味,趣味性大減,且學習的逆向阻力將持續增大,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對小學生而言,剛步入學習數學的階段,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學生數學成績較低,接受能力較弱。因此,老師在教學中除了傳授基本的教材知識外,更應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利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解題能力作出詳細分析。
1創設情境,讓數學聯系生活
目前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教學,很少關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進而導致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并非是計算游戲,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尋其中的規律,讓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以此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情境的創設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學生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因此情境的創設應當基于學情,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尤為重要。以人教版三年級“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為例,有教師沒有基于學情,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做一道乘法計算題,錯把一個因數29看成了26,得出的積比正確答案少了312,那么正確的積是多少?”學生初遇此題會一頭霧水,無從下手,這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無益處。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能力,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明在統計全校的學生人數,每個班級的學生一樣多,但小明在計算時錯把29看成了26,得出的結果比正確的少了312人,全校共有多少學生?”這個問題中的元素都是學生所熟悉的,把陌生的試題融入熟悉的生活,學生也更容易理解題意并分析解答。另一方面,情境的創設要將學生再次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能夠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解決當前的情境問題,更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相關知識。其實,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迫切想要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此時教師將學生引入到實際生活情境之中,則能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以“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為例,筆者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崗亭、蠟燭等創設情境,作為課前導入內容。學習完相關知識后,筆者讓學生計算導入環節中蠟燭的表面積、崗亭刷漆的面積等。從生活中取材作為課堂導入,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同的生活元素發揮了不同的作用,生活素材的價值得到凸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生成了能力,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是積累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學生只有不斷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總結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才能不斷提高自身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師也要做好客觀指導工作,運用合適的方法和技巧解決問題。出現問題時要正視問題,并及時解決,提出針對性對策,避免重復犯錯,同時也要明確不足之處以及還未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督促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表達,拓展學生思維,進而促進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兩個數字之和是18,兩個數字之差為2,那么這兩個數字分別是多少。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學生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設定其中一個數為x,另一數字為(18-x),那么列出算式:(18-x)-x=2。解決方程式后,得出兩個數字分別是8和10。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和總結:在解決問題時,涉及兩個數字的和、差時,可以設置未知數。同理,也可以類比到雞兔同籠類問題,這種類型的題目也可以采用設置未知數的方法進行解決。學習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認知水平進行客觀指導,鼓勵學生多思考,掌握更多數學思想方法,學會總結和應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3認真觀察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認真觀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讓學生成長為學習中、生活中的有心人和觀察者。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生個人的觀察能力、觀察習慣大有關聯。教學實踐中,每次階段性考試結束后,有的學生在看到考試成績和自己試卷上的錯題時,不住地唉聲嘆氣,叫苦不迭。原來,很多錯題不應該做錯,是因為粗心大意才解答錯誤。分析學生的錯題,有的是因為審題不認真,遺漏或者是歪解關鍵信息,導致題目解答錯誤。有的是因為計算時慌張,將小數點、符號等書寫錯誤。總之,粗枝大葉的壞習慣,使得學生在解題時“能做而不會做”。對于這種情況,應組織學生搜集錯題,在錯題中吸取教訓,避免因為自己的不小心、不注意而做錯題目。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還需注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特別是小學階段。由此,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創設情境、重視閱讀、關注過程、拓展思維,以此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孫鑫.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C]//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20(2).
[2]李德中.關于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9):172.
[3]曹春琴.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151.
[4]劉巧青.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