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樹 朱宏偉
摘要: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一生產力”,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各行各業的隱形動力。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自此,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時代來臨。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數學教學; 深度融合
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情境創設
“情境能熏陶感染人的情感,啟迪暗示人的思維。”情境教學法能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浸潤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首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教學領域。在教學中創設具有情感色彩的具體情境,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既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提高教學質量。
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借助實物演示情境、口頭描述設置情境、動手操作體驗情境、利用圖畫感知情境等。不同的方法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激趣促思”是情境創設優劣的標志。優質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讓教學更有溫度。現代信息技術集聲、光、電等為一體,集圖、文、音、像為一體,在動態與靜態之間自由轉換,讓情境更加形象生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不僅能夠增強數學教學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還能夠增強直觀性,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共同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筆者播放了“曹沖稱象”動畫視頻導入,生動形象的視頻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豐富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增加教學容量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從課本出發,借助粉筆、黑板、掛圖、小棒等教具展開教學活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容量小,課堂效率低,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技術就是效率,現代信息技術不僅知識容量無限,而且知識傳播迅速。互聯網具有海量的信息,并且能隨用隨取,隨時展現。一張小小的PPT就像一塊黑板,但是能展示出比板書更多的內容,而且切換自如,隨即變換。交互式電子白板更是功能齊全,其中的“回放”功能,能將“擦掉”的內容重現,便于學習過程的回顧梳理與知識的歸納整理。高效的電子書、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而且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整理與復習”時,筆者在組織學生討論總結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后,安排了各個知識點的練習,如“我會算”“我會說”“我選擇”“解決問題”等。為了確保一定的訓練量,提高練習的效率,筆者將所有的練習題做成課件,并適當采用交互式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直觀高效,提升了教學的實效。
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助推概念建構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石。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傳統的概念教學一般采用講授法,即教師直接給學生講解概念的含義,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概念。這種教學方式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主張學生自主探究概念的內涵,建立概念模型,從而自主建構知識結構。
概念的建構包括概念特征的感知、概念內涵的理解、概念模型的建立、概念的表現形式等一系列過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形成概念模型,教師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或借助實物操作,或深入淺出地講解,或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結合、動態模擬等優勢,可以讓知識的感知更加直觀,有助于概念模型的形成。例如,在教學“認識線段、射線、直線”時,筆者首先利用手電筒、激光筆等實物進行操作,幫助學生認識射線并理解射線的特點。其次,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用動畫演示“將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會得到射線”。形象直觀的演示能幫助學生理解“射線”的概念和特征,助推學生建構概念知識結構。
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模擬實驗過程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將一些事物或過程再現,能發現事物的特點、性質、規律等。數學實驗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借助實物器材進行的操作性和親歷性研究,另一類是借助計算機和數學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的虛擬實驗研究。兩類實驗各有特點,第一類實驗學生親手操作,真實感與體驗性強一些,但一般僅限于簡單而易于操作的實驗。網絡環境下的虛擬實驗,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完成一些高難度的、真實實驗無法完成的知識探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的實驗,具有直觀兼抽象的雙重特點,既有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又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讓數學學習更有深度。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例題時,課文采用“割圓術”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教材中只設計了“求六邊形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幾倍”的活動,而該例題探究的核心是“內接圖形邊數越多越接近圓”,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課件,并通過動畫演示“從內接正六邊形,到正十二邊形,再到正二十四邊形”的變化過程。直觀形象的模擬實驗,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接圖形邊數越多越接近圓”的結論,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內容的教學做好鋪墊。
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給學生提供了互動交往的機會,也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展示交流有兩個層面,一是展示,主要是展示學生的作品成果;二是交流,主要是學生匯報各自的學習心得體會。傳統的數學課堂展示一般是由匯報學生站在教室前面,將制作的作品、作業單等材料直接展示。這種展示方式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不方便學生示范講解,二是很多學生理解不了作品中的文字、數據等,導致展示效果大打折扣。
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出現了許多信息化硬件設備和軟件技術,為學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支撐,能提升展示交流的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展臺、電子白板來展示學生的作業,這樣不僅能放大功能,還便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講評。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優化了課堂展示交流的效果,而且促進了數學規律的探究發現。對于那些隱藏得比較深的規律,教師可以故意放大,以此來提醒和暗示學生,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從中得出規律性的結論。
綜上所述,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助力學生的知識建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整合路徑,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優質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飛雪.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1(46):212.
[2]劉全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天津教育,2021(3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