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瑋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化,如何構建“以學定教”的教學體系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把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并得到優質的培養。“以學定教”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良好的習慣下實現高效學習。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以學定教"作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以學定教;教學要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學生如果無法得到適宜的培養,就無法獲得理想的成績。尤其對于數學科目來說,對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在好的教學方式的引導下,發展自身的學科素養,以及數學思維能力。才能取得成績上的突破。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進步,提升教學質量。
1.小學數學以學定教的教學要點
1.1調動學生主動探究興趣
以學定教的第一要點就是教學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定位。趣味性的內容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教師需要通過新穎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結合精確的教學手段和生動的教學語言,提升小學生對學習的渴望,繼而促進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應該以引導教學為課堂的主體,注重調動學生學習中的內心情緒。無論是在預習,還是課堂授課,或者課后作業布置中,都應該重視學生的興趣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并生成自主學習意識,這就為培養優秀的數學學習習慣創造了條件。此外,通過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并且在不斷地探索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奧妙,可以實現數學思維的發展。
1.2 加強教學設計針對性
落實以學定教的工作理念,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設計,這也是精準教學的實施基礎。數學知識的針對性指導更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重要路徑。立足于學生社會發展需求,將理論化的教學內容滲透進分層課堂中。實現課堂知識與精準教學的完美結合,讓學生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差異性非常大的,數學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引導。學生在分組指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尋找相關的資料,增加自身的概念性知識的應拓展活動,優等生可以得到思維的發展,實現一種在實踐中領悟的效果,而差等生則可以通過有效指導鞏固基礎,是學生對一些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刻。與此同時,教師要設計合作性質的數學活動,把不同層次的學生融合在一起,相互補充,不要把學生的思路固定在某一種特定的流程里,造成學生在實踐中變成老師的提線木偶,無法起到很好的教學作用。
2.小學數學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
2.1加強趣味教學設計
要讓學習變得有趣,趣味課堂如果僅靠教師的語言描述不夠的,因為語言描繪的事物并不會有太多的新鮮感。新鮮的事物往往都是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制造出來,因此趣味理念需要各種奇思妙想的知識用于填充,這些新鮮事物往往能夠極大帶動學生熱情,形成高質量的學習氛圍。數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奇妙魔術,例如,數學魔術1089:寫出一個數字從高到低排列三位數,之后再將數字倒轉過來,用原數減去這個顛倒的數字,之后將相減后得到的這個數顛倒過來,再與得到的這個數相加,無論取的是哪一個三位數,最后的結果都一定是1089。這些數學魔術往往都是根據一些固定的數學規律所得到的,但正是這種奇妙的思維使得這些數學知識豐富多彩,除了老師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通過各種各樣的想象進行探索和驗證,從而不斷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在長期教學中就可以形成趣味性特點,提高學習效率。
2.2完成分層教學構建
分層教學的真正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在掌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數理思想還處在正常發展中,急需老師的正確引導,在一個班里也急需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狀況實施分層教學。在全面了解學習者知識掌握狀況,將學生科學分級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對不同的學習者,設定了不同的學習目標。例如關于二年級的乘除法課程,對理解一般的學生而言,教師只要求學生在課程上深入了解最基礎的概念,并掌握乘除法和加減法間的聯系,并能運算簡化的加減法即可,利用最基本概念式的練習完成課后鞏固,從而實現課程目的;而對理解較好的學生而言,則要求在以上基礎上,深入了解復雜乘法計算題,并可以解決課程中大量的練習;但對成績優秀,理解能力又較強的每個學生而言,教師能夠為這些學生給出不同難度的乘除法習題,這些學生并可以憑借自身的力量完成在書本上的各種練習。也只有通過對各個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才可以在教學方法上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升數學課堂學習效果。
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構建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路徑,完成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戴瑞江. 小學數學教學[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4(4):223-223.
[2]鄧瑩源. 深度學習與小學數學[J]. 教師,2021(6):55-57.
[3]馮新素. 小學數學教學淺論[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9):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