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建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小學是學生發展數感的基本時期。小學中段數學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基本數學能力的發展,從而使學生養成基礎的數學知識遷移能力,探索數學課程知識的普遍學習規律。然而,目前許多數學教師把教學精力集中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在課程中,他們主要采用“數學例題演示+知識講解”的課程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由此可見,在中學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情境中組織學生探索“數”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由于邏輯思維尚未充分發展,往往結合實際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理論課程知識,尤其是新知識。那么,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新的數學知識,尤其是重點和難點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學生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營造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數”,形成良好的數感。
比如筆者在組織學生學習“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數學課程知識時。因為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數字只是到百位左右,他們對百位數字有清晰的理解。然而,當涉及到超過100位數的數字時,它將超出一些學生的認知范圍。例如,我們在要求學生書寫8000000這個數字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從最后一位向前數,數到“百萬”的時候停下,但是卻在“十萬”的位置上開始寫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我組織學生認知多位數時,我為學生們構建了這樣一個數學情境:“同學們,多位數字就像我們過馬路時一樣,一個網格代表一位數字,兩個網格代表十位數字,三個網格代表一百位數字……直到八個網格代表數千萬位數字,所以當我們寫多位數字時,我們必須計算數字開頭的數字已經消失了多少網格。”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生活經驗的指導下發展良好的數感。
二、在實踐中組織學生探索“數”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目前,許多小學數學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考試成績的發展。在這一教學目標下,許多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一直采用“理論講解+例題分析+獨立練習”的數學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形成了“枯燥”的認知。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小學生更喜歡以游戲的形式進行。那么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不同的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感。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四則運算”的單元課程知識時,由于學生沒有牢牢掌握四個運算的基本內容,特別是四個運算中的乘法和除法的順序,以及包括括號在內的數學算法。在本課程中,我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展示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提前準備的四道算術題。我組織學生以積分競賽的形式開展四項算術活動,并要求學生在小組算術過程中總結四項算術的一般規律。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數字運算能力和數感。
三、在轉化中組織學生探索“數”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數學課程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那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利用教具進行數形結合,利用圖形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促進學生發展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知”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針對學生對分數概念理解不足,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宜直接為學生講解分數的概念和主要計算方法,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為學生制作一個圓形,并通過應用函數公式,在電腦上輸入相應的分數,光盤的相應部分就會變成紅色。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加深對“分數”數學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數感。
結語
綜上,數學課程在小學教育領域的地位極其重要。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程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數感、促進學生個人學習能力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途徑。那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學會構建課程情境,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數形轉換思維,培養學生數感。在深化學生數學理解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為學生將來的數學知識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許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與低年級教學課堂數感的有效連接[J].學周刊,2022(02):105-106.
[2]王世彥.借助數感培養 培育數學眼光——以“10的認識”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