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曉
摘要:歷史是增強學生理性意識、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門學科。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融合生涯教育,幫助學生以史為鑒,啟迪學生思想,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章立足學科課程目標和學科特質,充分挖掘歷史學科中蘊含的生涯教育資源,合理創設探究和體驗情境,促進生涯規劃指導走向系統化和常態化。
關鍵詞:歷史教學;理論依據;學科融合
生涯教育是指導學生探尋人生目標,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的教育。我國的高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主要是每周開設一次生涯指導課,由取得專業資質的教師對學生開展常規的生涯教育,內容包括引領學生探究人生、管理人生和心理訓練。但是,由于學生成長經驗不足,即使經過生涯教育,學生對人生的認識依然是表面化的,面對成長的困惑依然是盲目的。當學生回到學科課堂,再次面對繁重的學業和考試壓力時,焦慮和困惑又重上心頭。因此,真正有效的生涯教育是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習對人生的作用,以及升學考試對人生的意義。
一、目前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考升學指揮棒主導生涯教育
高中三年會依次進行“生涯認知”“生涯探究”“生涯選擇”三方面的生涯指導,從這一課程方案可以看出,在生涯教育課程上每個年級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實際上,這些課程內容都是依據學業進程展開的,生涯指導偏重于升學指導,很少涉及學生特點和能力的發展,高考導向色彩濃厚。
不少學校高舉“以為每個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有效激發學生潛能為宗旨”旗幟,但生涯課程還是片面注重升學目的,終身發展所需培養的專業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品德修養很難在生涯課程中得到落實。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還不成熟,缺乏依托實際專業知識的職業理論分析是起不到效果的。
(二)生涯教育學科滲透欠缺
大部分學科教師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傳授知識,生涯規劃應是家長和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要考慮的事,且教師備課、上課、考試壓力太大,沒有太多時間關注教學之外的事情。
其實,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日常學科滲透,學校核心的資源是學科教師,學科教師與學生日常交流密切,有助于發掘學生的興趣、能力、特長,他們實施生涯教育比心理教師更具優勢。職業規劃所需的專業知識也是學科教師的專長,學生只有理解這些專業知識,職業規劃才是有效的、直觀的。
因此,依托于學科課堂,將生涯指導融合在學科教學之中,能有效地破解生涯教育教師“勢單力薄”的困境,促使生涯教育有效落地。
(三)學校生涯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
家庭教育在生涯教育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啟蒙老師,最了解孩子的個性、興趣。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引路人,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但大部分父母對專業的態度、職業的看法和價值的取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社會職業發展觀已經脫離時代。同時,學生也習慣于被父母支配,缺失主動尋求發展的意識。
二、歷史學科融合生涯教育的理論依據
生涯指導的步驟分三步:第一,認識自己,即認識自身的氣質性格特點,明確自身的興趣愛好,了解自身優點和缺點。第二,認識世界,即了解社會職業分工和時代發展趨勢,理解個體發展符合社會整體發展的必要性。第三,認識自己的未來,即根據自身特點規劃職業方向,再制訂實現目標的階段計劃,階段計劃必須隨著自身成長和社會變遷不斷調整完善。而歷史學科教學正好涵蓋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在學習歷史學科時,學生要梳理社會發展脈絡,總結社會發展規律,評價歷史人物得失,這些內容能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規劃生涯道路和目標,為學生提供應對社會變遷的經驗和動力。認識歷史,其實就是“認識自己”,進而確定自己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歷史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得以實現,現實的行為道德標準也有所依據。
其次,在提升歷史學科能力時,學生掌握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能力、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和多元包容的創新能力,從時代變遷國家興亡的歷史演變中,學生領悟了觀察社會的思維高度,打開了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廣度。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中學歷史培養的是形象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掌握了這些思維,學生就能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更加靈活地應對人生挑戰。
最后,在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時,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目的開展情境活動,搭建職業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人生,在應用中探究學習既激發了學習動力,又明確了人生方向。
“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歷史學科的價值不應只是背誦默寫考試,學習歷史是為了增強理性意識,提高思辨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這些價值也正是生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中生最主要的知識獲取方式仍然是學科課程的學習,生涯教育離不開學科教學這一主陣地。歷史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教師要站在學科育人的高度,圍繞歷史學科與社會職業的關系,利用歷史學科中的生涯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體會職業生活、領會職業價值、探究職業興趣的平臺和機會。
三、歷史教學融合生涯教育的實踐
為說明歷史教學和生涯教育的融合,文章以《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20世紀現代物理學建立》一課為例,展示筆者的實際操作。本部分內容是20世紀現代物理學的建立經過,代表人物愛因斯坦,主要科學成就有提出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光量子假說等。
對初中生來說,相對論知識晦澀難懂,缺乏直觀感受,所以筆者擴展了愛因斯坦的生平開展生涯教育。愛因斯坦的生平分三階段,分別是提出相對論以前、提出相對論、兩戰期間,筆者分別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愛因斯坦的生平。
第一,在相對論提出以前的階段,筆者羅列的不是社會背景,而是愛因斯坦身處的教育背景。在19世紀末規范的學校教育標準下,愛因斯坦被認定為智商低,甚至中學被迫退學。但母親一直表揚他刨根問底的獨立思考精神,鼓勵愛因斯坦自學,直到考入大學。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問底地追問問題罷了?!?/p>
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境遇,被否定、被打壓的學生在學校里并不少,他們大多數都是退縮逃避,最后放棄自己,能像愛因斯坦這樣堅持肯定自我的少之又少。學生應從中學習應對人生挫折的精神,認清自我、找準定位,堅持不懈地證明自己。
第二,提出相對論階段,19世紀末以來,物理學界新發現用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隨著20世紀微觀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經典物理學的絕對時空觀已經暴露出局限性。如無法證明神秘的“以太”是否存在,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超出經典力學的解釋范疇,無人能夠解釋清楚宇宙天體運動和宇宙放射線的關聯等。物理學只有開拓新的微觀領域,才能推進科學研究的繼續深入,相對論、量子論應運而生。愛因斯坦在此沒有懾于牛頓的成就,而是一如既往地勇于探究、堅持真理。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只有生涯教育課堂足夠深刻,才能內化為學生心悅誠服的教育,所以教師需要設計比較討論環節,引入其他人物的生平進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人物或者教師自身的人生體驗更具說服力,學生才能深刻體會到憑借扎實鉆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一個行業、一個學科有所建樹是必然可以實現的人生之路。除了體會精神,還要有切實有效的方法指導,這些方法就是學科的學習方法,是解決學生困難的方法,也正是學科教學融合生涯教育的優勢,比單純的生涯教育指導更具操作性。
第三,二戰期間,愛因斯坦并沒有置身世外,而是選擇勇敢戰斗以維護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皭垡蛩固股砗笊鹆四⒐皆啤边@幅圖片當時經常出現在美國雜志封面上,愛因斯坦根據相對論提出質能轉換理論,寫信給美國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但1945年8月,美國用兩顆原子彈轟炸了人口稠密的日本廣島和長崎,此次事件成為愛因斯坦終身遺憾。為了阻止核戰爭,他領導組織“原子科學家非常委員會”,創辦《原子科學家公報》,宣傳核武器的極端危害,倡導科學家維護世界和平。此部分不屬于本課教學內容,但教師可以對愛因斯坦的生平進行擴展,使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更加完整和深入。
從本質上說,歷史是由人構成的、社會是由人推動的,這些人除了是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家,還有為國為民追求理想的政治家,也有啟發民智、傳承文化的思想家。這些人物處于自身的歷史時代,立足于特有的社會背景,都能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理的職業發展,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不朽的成就。他們面對困境時的堅持,面對抉擇時的堅定,是歷史教師塑造學生人格的鮮活實例,教師把歷史學習和生涯教育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直觀有效的人生指導。
歷史教學和生涯教育相融合還有更多契合點,教師通過歷史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現象本質的思辨能力,指導學生時代定位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形成理性的時代精神和人生態度,讓學生在面對人生時,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為自身的人生歷程作出合理的判斷;在面對社會時,帶著憂患意識觀察問題,樹立使命感、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趙世俊,周卓行,夏曉歡.高中生涯規劃與發展[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
[2]吳迪.歷史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初探[J].中學歷史教,2019(3).
[3]李廣耀.以“學科之美”嫁接出生涯教育的碩果[J].江蘇教育,2019(11).
[4]趙郡.生涯教育,應從小抓起[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2).
[5]魯小凡.以學科為基礎設計生涯教育課程[J].中國教師,2019(3).
[6]程玲,黃華飛.中學歷史生涯教育滲透教學研究[J].教師通訊,2018(19).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