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生炳
摘? 要: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是一個復雜但是又充滿挑戰的過程,小學生開始學數學只是機械的簡單記憶,數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想、歸納和整理中理解數學問題,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創造數學。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的意識,在教學觀念上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上把培養創造性思維啟迪人的智慧作為第一目標,給學生一片廣闊的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數學思維;創新意識;自主空間
一、數學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德國著名的數學家高斯在上小學時,教師出了“1+2+3+4+…+98+99+100”這道題后,循常規無創見的學生,都是利用1+2得3,3+3得6……這樣算下去的方法,高斯動腦筋想辦法,發現這100個加數的規律是1+100,2+99,3+98……這樣共有50個101,并很快算出得數是5050。他創造性的計算,不但使全班學生感到驚奇,就連教師也感到驚訝。這是多么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每一個教小學數學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原動力
學習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沒有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沒有教師方法的指導,學生難以有數學的思維方法。(1)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要利用學生好奇、好勝、好學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掘教材資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給學生創造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特別是在導入新課時,或制造懸念,激發興趣;或以舊引新,揭示矛盾;或設疑生趣,或故事開場;或以學生身邊的事引入等,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去探求新知識;(2)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盡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避免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課堂上教師若能采用圖示法、圖表法、講故事法、游戲法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借助電腦、幻燈、錄像、投影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將所教內容融入情景之中,就能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新鮮感,讓學生感受到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會大大增強;(3)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讓學生享受成功,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并能保持學生有意注意,繼而形成習慣注意,為了讓學生盡可能成功,設計的材料不能過難,材料太難的話,學生的學習往往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設計的材料不能過易,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的體驗就不夠強烈。如以教學低年級“10的分與合”一課時為例,教師預先準備了一個盒子,盒子里裝了10支鉛筆。一上課,請一名學生上臺數鉛筆,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數到的支數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數,經過幾次猜測都猜對了,學生感到很好奇,然后教師趁熱打鐵說:“因為教師知道了盒子里總共有10支,然后根據10的分成就能猜著了,你們想學會這個本領嗎?”數學知識的神奇力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積極思考。
三、在數學學習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
數學教學要實現從“傳授—接受”到“再現—探索”教學模式的轉變,就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法學習,感悟數學,給學生自主探索思維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想、歸納和整理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創造數學。例如演示加法中的“湊十法”,8+5=?可以用多媒體演示8只兔子加上5只兔子,將5只兔子中的2只移到8只兔子的那一邊湊成十只,一目了然,很輕松地得出結論。
又如在數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復習長方形面積的公式,然后拿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切割—移動—拼”,用不同的方法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最后讓學生討論、觀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四、訓練聯想思維,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聯想思維是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過程,是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牛頓從蘋果落地聯想到其他事物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思維興趣,以克服思維的保守和呆板,從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更能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
如果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首先要有數學思維,然后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在跟隨教師的思維的同時,學生的思維會得到發散,那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維。
比如學生看到“某班男生占全班五分之三”后,可聯想說出:女生占全班五分之二,男生比女生多五分之一,女生比男生少五分之一……這種聯想訓練,學生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對單位“1”以及常見的數量關系理解得更深刻,為日后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尋找“量”與“率”的對應關系奠定了基礎。
又如填空:( ? ?)+(? ? )=1。有的學生從數的角度想,填出整數1+0=1,分數1/4+3/4=1,小數0.25+0.75=1等;有的學生從量的角度上想,寫出50分鐘+10分鐘=1小時,5天+2天=1星期等。
五、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訓練,發展創造性思維
發散思維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同一條件,不同的思路會得出不相同的結論。它是創新思維的主導,能拓展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提倡解題思路多、奇、新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會對同一材料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考。“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地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
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先讓學生說出哪些數是3的倍數,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思考計算,總結出哪些三位數是3的倍數。這時,教師可以很快地用板書寫出如513、315、531、135、153、351這六個數都是3的倍數,學生驗算后發現自己的“規律”是正確的。學生自然而然找出了“3的倍數的特征”思維的規律。
總之,小學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了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教師要針對學科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做到適時、適度地貫穿于教學始終;在教學觀念上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上把培養創造性思維啟迪人的智慧作為第一目標,給學生一片廣闊的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娟. 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 教育藝術,2021(11):24.
[2] 王池富. 淺談數學思維的誘導[J]. 數學教育學報,1995(01):52-56.
[3] 景麗芳. 論數學思維教育[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05(03):76-77.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