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蘇婧
【摘要】幼兒園德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幼兒園德育任務主要滲透在社會領域教育中,需要多種活動協同完成。在當前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制訂專門的幼兒園德育綱要具有必要性。與幼兒園德育密切相關的幼兒年齡特點有: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本文提出,增強幼兒園德育實效性可以從注重活動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經驗性,注重活動過程的體驗性,注重一日生活的滲透性、隨機性、個別性等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幼兒園德育;體驗;幼兒年齡特點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2)07/08-0062-05
【作者簡介】劉麗(1966-),女,陜西渭南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高級教師,博士;蘇婧(1968-),女 ,北京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碩士。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幼兒園德育實踐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德育規律的關注,德育的實效性不強。作為整個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園的德育承載著怎樣的教育任務?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教育能替代德育嗎?如何增強幼兒園德育的實效性?本文基于以上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關于幼兒園德育基本問題的思考
(一)幼兒園德育的任務
幼兒園德育的任務是什么?與其他學段德育的任務有什么不同?一般來說,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以培養其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由于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幼兒園德育的任務與其他學段有所不同,表現在“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幼兒德育是向幼兒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文明習慣和性格”[1]“幼兒德育的內容以親社會性行為和道德品質教育為主”[2]。綜合上述觀點可知,與其他學段的德育任務不同,幼兒園德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
(二)幼兒園德育和社會領域教育的區別與聯系
198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規定了“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務是“向幼兒進行初步的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培養他們團結、友愛、誠實、勇敢、克服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和活潑開朗的性格”,還規定了小中大班“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與要求。
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五條指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這向我們明確了幼兒園德育的目標(201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德育目標的陳述沒有變化)。
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首次把社會領域作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一個獨立領域提出來,未單獨提出“思想品德”或“德育”。《綱要》首次提出,將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作為教育內容與要求的基本框架。
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延續了《綱要》五大領域的框架,依然未出現“思想品德”或“德育”的提法。
幼兒園德育和社會領域教育存在怎樣的關系?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教育是否能替代德育?
《綱要》和《指南》雖然沒有單獨提出“思想品德”或 “德育”,但已經將德育的任務滲透到其他領域中。仔細研讀兩個文件,我們會發現:第一,幼兒園德育的任務主要體現在社會領域中。“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交往”“關心尊重他人”“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等,都體現了社會對幼兒的道德期待。幼兒園德育的任務在健康領域中也有所體現,如“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等。第二,幼兒園德育的途徑指向幼兒園所有活動?!毒V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園德育注重滲透原則,強調幼兒園德育需要多種活動來協同完成。
在幼兒園階段,德育的主要任務是道德品質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的總和,被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德育強調通過教育把人們共同生活的各種行為準則傳遞到受教育者身上,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社會領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綜上可以看出,德育與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任務高度相似——發展幼兒以親社會行為為主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逐步習得社會規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把幼兒園德育的任務交由社會領域教育去完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并被認同的。
但是,兩者之間并不完全相同。從《綱要》和《指南》中的教育內容與要求來看,社會領域教育的內容更寬泛一些,如自我意識教育;而“幼兒德育只是社會性發展教育中‘社會規則系統的一部分,不能涵蓋社會性發展教育的全部內容”[3]。
(三)建議制訂專門的幼兒園德育綱要
在當前倡導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鑒于目前幼兒園德育工作較為薄弱,本研究認為,應突出與加強幼兒園德育工作。“我們不能不擔憂幼兒教育方針政策,如《綱要》文本中幼兒‘德育概念的缺失是否會消減人們對幼兒德育重要性的認識。”[4]《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整體性德育目標要求貫穿大中小幼各學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尊重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想認知規律,把握各學段教育目標的差異性”“關注相鄰學段的德育目標設計,在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加強與相鄰學段德育目標的銜接?!睘榇耍狙芯拷ㄗh,制訂專門的幼兒園德育綱要,以明確幼兒園德育的地位、意義、目標、內容、原則、方法、實施途徑等,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注意與小學的德育目標相銜接,規范幼兒園德育課程,以切實提高幼兒園德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提高幼兒園德育質量,為兒童一生的“德行”以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夯實基礎。
二、與幼兒園德育密切相關的幼兒年齡特點
目前,幼兒園德育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育內容的選擇隨意性較強;部分教育內容過于拔高,不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說教多,教育方法單一等。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問題都集中指向了沒能充分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如前所述,幼兒園德育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所以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符合其認知規律,對于促進幼兒園德育的實效性顯得尤為必要。那么,與幼兒園德育密切相關的幼兒年齡特點有哪些?
(一)思維的自我中心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處在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其智力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自我中心化。這個階段的兒童在認識世界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知道自己的觀點,不能認識他人的觀點。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化是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其不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在智慧立場。
思維的自我中心化導致了幼兒的觀點采擇能力、心理理論、移情能力等發展緩慢。觀點采擇能力是指兒童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根據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或視角)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研究發現,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5]。心理理論是個體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等與其心理狀態關系的推理或認知。通過心理理論,個體可以對他人的行為做出解釋。一般認為,兒童的心理理論在4歲左右開始形成[6]。移情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觀點采擇能力,其發展也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幼兒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依賴于其觀點采擇能力、心理理論以及移情能力的發展,后者發展得緩慢會直接影響幼兒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
思維的自我中心化,使幼兒只關注自己的想法、意愿、需求,而德育要求其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克制自己的需求,服從一定的社會規則??梢钥闯?,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德育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這也是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在尊重幼兒年齡特點的前提下科學有效地實施幼兒園德育,是幼教工作者必須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二)思維的具體形象性
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和表象來認識事物的,直觀、具體、生動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印象。抽象的道德說教,會使幼兒難以感知與理解,更別提去執行這些道德說教了。
(三)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
3~6歲幼兒的心理發展以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注意、有意記憶、有意想象處于開始發展階段。這就決定了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鮮艷的顏色、強烈的聲音、物體的移動等),以及與幼兒興趣和需要相關的刺激物,更容易成為幼兒感知的對象。幼兒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易受外界環境與自身喜好的影響,極易脫離自己原來的活動方向。所以,幼兒園教育要充分重視并利用幼兒的心理特點,依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創設有吸引力的環境,充分利用隨機教育的契機,這樣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
三、基于幼兒年齡特點和德育規律的幼兒園德育實施改進建議
幼兒園德育實施應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德育規律,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注重活動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經驗性
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部分活動內容過于抽象、成人化,不符合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由此造成了幼兒認知上的困難,導致教育的低效甚至是無效。因此,幼兒園德育實踐應強調活動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此外,德育活動內容還必須具備經驗性,即活動內容要建立在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要有利于幼兒經驗的連續建構。如有的教師喜歡把環保主題引入幼兒園教育,其出發點是好的。然而,要想幫助孩子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意義,教師必須在他們的認知上解決兩個問題:破壞環境會給人類造成怎樣的危害?人類的哪些行為會破壞環境?這兩個問題都比較抽象,不符合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也超出了他們的經驗范圍,難以引起探究興趣和探究行為。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或制作動畫、動漫等,把抽象的問題或關系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孩子們能直觀、充分地感知,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破解幼兒認知上的難點。
(二)注重活動過程的體驗性
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教師通常會以講故事或幼兒身邊發生的事為契機,引導他們關注榜樣的行為,進而滲透德育。由于教師的權威性,幼兒會出現模仿榜樣的行為,然而基于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加上自身知識經驗的局限,他們常常對這些榜樣存有“距離感”,難以把榜樣的行為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傳統的教育方法重在說教,忽視了幼兒的體驗,易造成知行脫節,難以幫助幼兒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如前所述,自我中心化是幼兒較為突出的思維特點之一。若教師忽視這一思維發展特點,一味地給幼兒樹立榜樣、說教、告知,這樣的德育方法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大大降低德育的實效性。
如何突破幼兒園德育的難點,做到既順應幼兒思維中心化的特點,又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化”,完成幼兒園德育的目標?要想使幼兒克服思維的自我中心化,可以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嘗試錯誤的辦法去實踐、體驗和感悟,從而找出適宜的行為方式。例如,當活動區沒有相應的規則時,有限的活動空間里擠滿了人,孩子們的游戲行為受到限制時,幼兒才有可能轉換看問題的視角,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親身感受活動區規則的重要性,“去自我中心化”也就發生了,相應地,其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也得到了發展。皮亞杰認為,在兒童與同伴出現沖突時,會促進其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和社交技能的獲得,同伴間的討論和爭論是其道德判斷能力發展所必需的。
教師可以向幼兒教授正確的道德知識,也可以為幼兒提供好的榜樣,然而要想讓幼兒把正確的認知轉化為自己的行為,還需要他們自己在實踐中體驗和領悟。此外,思維的自我中心化使得幼兒對于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的認知會深信不疑,對于他人告知的知識則會“心存疑惑”,因為“自我中心化使兒童在認識和適應外在世界時,總是迷戀和深信自己的言行、觀點、思維或理念”[7]。體驗領悟策略是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幼兒更相信自身的經驗和體驗。皮亞杰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兒童得以逐漸理解別人觀點或看法的存在,完成第二次“去自我中心化”,這一過程是需要幼兒實踐和體驗的。社會規則一方面具有約束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兼具互惠性和公益性。只有經過體驗,幼兒才能領悟規則的“兩面性”,從而自覺地執行這些社會規則。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經過自己的體驗和領悟得來的認識,才是真正的認識,幼兒才有可能內化,進而真正支配自身的行為。因此,增強幼兒園德育的實效性同樣需要體驗領悟策略。
體驗領悟策略是有理論依據的。幼兒的心理過程是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原理強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有機結合?!坝變旱赖缕焚|的形成過程,就是培養兒童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統一的教育過程?!盵8]在知、情、意、行四個要素中,道德認知是基礎,有了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表現出相應的行為;道德行為體現了知、情、意的結果;道德情感是最為關鍵的因素。“社會情感是社會性發展的動力因素,只有社會認知,沒有社會情感,社會認知也就不能深化,社會行為技能也就缺乏真正的力量?!盵9]沒有道德情感的融入,幼兒的道德認知是蒼白的,是很難產生行為動機的,道德行為也會是表面的,難以持久的。所以,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過程是幼兒園德育的關鍵環節,只有增強情感體驗,才能加強幼兒的道德認知(明白道德行為的重要意義),從而真正改善他們的道德行為。
近年來,關于“體驗教育”的論述日漸增多,為體驗領悟策略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如高慎英在《體驗學習論》中提及:有效學習可以顯示為多種學習方式,但有效學習的核心精神是體驗學習[10]。劉驚鐸認為,道德體驗是道德教育的真諦和本體,是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是德育改革的價值取向[11]。
(三)注重一日生活的滲透性、隨機性、個別性
1. 注重滲透性
如前所述,德育和社會領域教育同樣具有滲透性,如利用入園、離園等環節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可能比專門設計一次禮儀教育活動的效果更好。滲透是幼兒園德育的主要途徑,下表呈現了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主要環節的德育任務。幼兒園一日生活為幼兒提供了經常性的、反復性的實踐和練習機會,有助于幼兒道德行為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而促進幼兒園德育的實效性。
2. 注重隨機性
幼兒心理發展的無意性決定了隨機教育要比專門組織教育活動的效果更顯著。如有的孩子總是忘記“東西、物品用完以后放回原處”這條常規,教師不妨利用他在玩具柜里找不到玩具的契機,進行適當啟發和引導;有的孩子拔尖好勝、人緣不好,教師可以利用團體游戲“吃毛桃”時無人理睬他的尷尬情境進行點撥;孩子之間經常因為爭搶玩具、圖書發生沖突,教師可以趁機誘導他們找到公平合理的解決辦法,以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隨機教育的隨機性、情境性,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無意性及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特點,其教育效果往往要優于專門組織的教育活動。
3. 注重個別性
幼兒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在品德行為方面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自我中心較強,不喜歡分享、謙讓;有的幼兒不合群,不喜歡或不善于社會交往……教師應制訂“個別教育計劃”(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因人施教,提高德育實施的針對性。個別教育計劃可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幼兒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擬采取的教育措施,包括途徑、教育方法等。個別教育可以克服“一刀切”的教育弊端,有助于將《綱要》提出的“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落到實處,提高幼兒園德育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8] 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70,185.
[2] 劉焱.幼兒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133.
[3] 梁志燊,李輝.關于幼兒德育與社會性發展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1995(3):7-8+4.
[4] 孫春榮.《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前后中國幼兒德育的比較[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7:62.
[5][6]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6,261.
[7] 梁志燊.現代學前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3:312.
[9] 虞永平.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芻議[J].學前教育研究, 1997(5):37-41.
[10] 高慎英.體驗學習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11] 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 53-59.
[12] 北京市幼兒園品德教育教研組.幼兒園常規教育參考用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17.
本文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級重大課題“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劉麗,liuli5440@126.com
(助理編輯 姬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