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青
[摘 要]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生動,還為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提供了可能。眾所周知,互聯網蘊含大量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可以使知識變得生動、直觀,為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提供了基礎保障。基于目前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現狀,文章探究了如何借助“互聯網+”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并提出了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互聯網+;高效課堂
“互聯網+”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素材,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順應這一潮流,擁抱“互聯網+”,以此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
一、“互聯網+”背景下課堂教學的現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但這也導致了小學生在學習中無法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教學效率造成了負面影響。“互聯網+”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賦予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和生動性。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文字作品,還可以欣賞與作品配套的插圖。這種全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學校發展不平衡、教師能力參差不齊、硬件配置不完善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當前對“互聯網+”的運用還不成熟,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另外,部分教師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中生搬硬套相關概念、方法,這對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揮棒”。只有教師運用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開展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才能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既需要嘗試運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充實自己,也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探究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把問題歸集起來,再由教師統一進行解答和總結,實現課堂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進而培養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入理解知識,還可以養成利用互聯網探索知識的習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教材并未引入太深奧的知識點,課文內容大多具有易讀性、趣味性,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烏鴉喝水的圖片資料,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圍繞“烏鴉如何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這一話題暢所欲言。在學生探討完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了解烏鴉是如何喝到水的。為了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情景劇,并讓學生自導自演。通過表演,學生會對課文的內容產生感性認知,進而更加深入地體會、感受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互聯網+”可以助力教師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直觀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內化。
(三)豐富課堂教學素材
為避免課堂教學的內容過于單調,教師應該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多種形態充實課堂教學,從而豐富課堂教學素材,助力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西沙群島,對作者描寫的西沙群島不能感同身受,無法進一步體悟課文的意蘊,而“互聯網+”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展示PPT、視頻等素材,幫助學生直觀欣賞西沙群島,感受西沙群島的富饒。教師再結合上述素材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使學生一步一步地走進課文,真正地吸收知識、掌握知識,進而實現對課文的內化。
(四)構建“體驗式”課堂
教師通過構建“體驗式”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鞏固知識。借助“互聯網+”,教師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發掘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用這些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對提升教學效果有非常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生學完古詩詞后,教師發現他們很難記住這些古詩詞,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古詩詞,效果甚微,甚至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互聯網+”,教師就可以嘗試構建“體驗式”課堂,安排一節課的時間舉辦詩詞大會,讓學生圍繞某個主題收集、學習、背誦古詩詞。例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柳”字,學生就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與“柳”有關的古詩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并與同學分享、探討。這種“體驗式”課堂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掌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拓展信息渠道
“互聯網+”其實是一個資源庫,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借助“互聯網+”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資源。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自己想要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充實,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拓展學習空間,將課堂中的知識與互聯網中的資源相融合,以獲取對知識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加入相關的教研群,與優秀的同行研討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集思廣益,從而獲取更多的教學信息;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已學知識點的拓展練習,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訓練,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
(六)整合信息資源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篩選教學資源的能力,還需要具備整合互聯網教學資源的能力。因為只有充分整合信息資源,才能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保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借鑒其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總結,并加入自身的理解,整合成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案。
綜上所述,“互聯網+”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可能,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學校要引入相關的設備,制定相應的培訓制度,幫助教師不斷地更新“互聯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進而推動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深入了解“互聯網+”的作用,提高自身的網絡資源搜集能力、整合能力,采用有效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助力教學提質增效,從而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陶虹.“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16.
[2]李麗.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J].數字通信世界,2021(4):199-200,202.
[3]田甜.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0(3):56-58.
[4]謝勝瑞.“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基礎教育研究,2018(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