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佳寧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學生智力水平顯著提高,須以發展的眼光來衡量,要利用校內外豐富的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豐富美術學習方式。展示性學習,能有效調動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切實貼近學生經驗和生活。將“微情境”融入小學美術展示性學習,創建眼觀式、耳聞式、體感式“微情境”,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感受、探索、實踐、創造的習慣。
關鍵詞:微情境;小學美術;展示性學習
一、眼觀式 “微情境”,激活創意思維
(一)在場景中尋找創意靈感
學生在不同場景中會產生獨特的感受,在場景“微情境”中找尋創意靈感,是提高學生創作表現能力的捷徑。選取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進行場景情境的創設。展示不同角度、背景、時間等的相關圖片,甚至是動態的照片,學生身臨其境,激活創意靈感,提升作品價值。針對剪紙、皮影、泥塑等課,展示民間藝人、大師現場創作、教師示范等“微視頻”,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藝術修養,更提高教學效率、減少教學成本。學生悟得:藝術源于生活。
(二)在繪本中拓展創意思維
充分利用繪本“微情境”,帶來精致又震撼的藝術感受,學生建構基礎能力、抒發自身情感、提升學習興趣和展示個性思考。展示精彩絕倫的繪本,加以情境的創設,趣化學習過程,激發學生想象的空間,學生遷想妙得,創造出生動有趣、充滿幻想又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作。學生自主尋得最基本的美術元素和創意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改變創造的滯澀,活躍靜謐的美術活動,為創作帶來無限生機。
二、耳聞式 “微情境”,拓展創意聯想
(一)在共鳴中加深創意體驗
1. 以語言情境增體驗。多適用于造型·表現和欣賞·評述領域,從方言、格言、生活用語等方面充分挖掘。憑借生動形象、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描述,把學生引入所要創作的情境中,再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拓展視野,產生共鳴,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延伸,也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情感,提高創作積極性。
2. 以文學情境聯共鳴。教學的藝術在于一種激勵、喚醒和鼓舞。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利用它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情感的共鳴,促進思維的發展。從文學作品中,引發心理上的聯想和情感上的映射,幫助學生認識美術元素,并通過展示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作出有情感的美術作品,獲得更佳的美術學習效果。
3. 以故事情境造氛圍。故事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煥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并激活創作欲望和展示欲望。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一些兒童喜歡、感興趣故事,從故事的開頭吸引學生注意力,再創造出變幻莫測的故事情境,并不斷穿插本課相關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在聲樂中營造創意氛圍
1. 以聲音情境激情緒。展示性學習時,融自然萬物的聲音,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情境中誘發積極情緒,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拓展想象,豐富體驗。《潺潺的小溪》一課,運用“瀑布”“溪流”“海浪”等水聲的聽覺體驗,表現了生動逼真的耳聞式“微情境”,當美妙聲音響起,感染學生的情緒,激發出創作欲望和表現動力。
2. 以音樂情境創情感。音樂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魔力,將學生帶入到富有韻味和激情情境之中。學習色彩時,展示不同類型的音樂,借助音樂的節奏、旋律、高低音等讓學生選擇色彩,表現色彩,在音樂中感受色彩的千變萬化,在創作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音樂呈現的是協調色的畫面,熱烈歡騰氣氛的音樂則呈現強烈對比的色彩畫面。
(三)在交流中拓展創意聯想
1. 以小組交流探思維。創設小組探討的交流“微情境”,通過組員的頭腦風暴和思維碰撞,重在思維的交互、個人的提升,也是學生動腦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創作方法、欣賞能力等辯證科學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找尋創作表現的方法,最終實現有效學習,培養互助和交流的習慣,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活力和生機。
2. 以組際交流展創意。依托分組辯論、推銷、演講展示等活動形式,通過各組交流探討,鼓勵學生在展示性學習中勤于思考、勇于表現、精于創新。通過有趣的“微情境”氛圍,將課堂推向高潮,學生在情境刺激下,創造性思維更趨主動、活躍,追求個性化,對美的創造和展示能力日益增強,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
三、體感式 “微情境”,趣化創作互動
巧妙地將“玩”與“學”結合在教學情境中,課堂教學的內容滲透于體感實踐,激發學生興趣,充分塑造個性品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在實踐中挖掘創作能力
1. 以材料體驗促求知。創設材料體驗類“微情境”,學生體驗尋找、搭配、組合材料的全過程。展示萬花筒、泡泡等新奇、有趣、易操作的材料,誘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聯想,感觸色彩奧秘。這些新穎的材料和作畫方式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習和創作做好鋪墊。
2. 以游戲體驗煥想象。小學美術展示性學習可引入游戲情境,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創作和表現的方法。學生在游戲式“微情境”中,以直觀感受為主,客觀事物為源泉,依靠直覺和審美想象,超越傳統的枷鎖,激發興趣,在平淡的生活中為學生找尋快樂學習的契機。
(二)在扮演中遞升創意體悟
引導學生進行相應角色的模仿,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從而體味美、感受美,激發創意靈感,創造個性作品,并在評價和交流中提升創意,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對藝術表現的熱愛。如學習《彎彎的小路》時,根據實際把學生組織成旅行團游覽校園,學生扮演設計師、建筑師的角色,隨后運用透視規律繪制一幅幅有創意的校園場景。
(三)在技術中搭建創作平臺
1. 以低段師導激創作。低段學生對以信息技術輔助的美術學習感興趣,生動有趣的課件、包羅萬象的網絡、變化新奇的軟件等,使得美術學習內容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這樣的情境氛圍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漢字的創意設計》,學生展示用軟件給漢字換顏色、改形狀,體驗信息技術融入美術學習的過程,激活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燃起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2. 以高段自主促探究。借助信息技術,高段學生在展示性學習中輕松完成自學,為課堂帶來全新活力,提高美術興趣和審美意識。學生利用電腦或IDAD,體驗“淘寶試衣間”的試裝活動,通過給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的人變裝,色彩感覺、配色能力和審美修養均有提高。在此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展示體驗中發展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小學美術“微情境”融入展示性學習的探索和實踐,符合學生實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推動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探索出了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高效性的小學美術展示性學習策略,助力課堂教學和革新教學理念,并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美術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瑜. 情境創設對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J]. 華夏教師,2018(05):76-77.
[3] 譚棱溦. 情境創設在學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 美術教學研究,2015(02):101-102.
[4] 何曉波,王正青. 展示性學習的價值與實踐改進[J]. 教育導刊,2014(07):65-67.
(責任編輯:汪旦旦)